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7月04日 星期一

    热爱生命 感恩生活

    ——读诗集《信念》

    作者:马芳芳 《光明日报》( 2016年07月04日 13版)

        【新作过眼】

     

        《信念》(作家出版社2016年5月)一书收录作者几十年间百余首诗歌,围绕着理想、情感和自我生命的体验等主题,展现了作者的生命与思想历程。

     

        从《诗经》开始,我们就有着自己的诗教传统,我们的诗歌基本围绕着“言志”和“载道”进行,为自我言志,为民族国家忧患而载道,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内心图景与道义担当。

     

        诗人柴松献用白话文书写现代生活,同时继承民国时期“新月派”的诗风,向遥远的魏晋风骨致敬,追求艺术独立性,并对康德美学审美无功利性有独到见解。强烈的自我意识表述,让他的诗歌带着孤独感,他的美学是特立独行的。“这世界变得令人心碎枯枝败叶残花遍地飞”,他用这样的文字操控着诗中的生命与孤独,抒发着个人性灵。

     

        柴松献并不是脱离现实而做无病呻吟的矫情之人,他的精神是构架在历史现实之上的。“尘沙淹没了/未成形的梦/心在呻吟/有谁能驱去风沙的冷酷无情/给我带来安宁/有谁能挽留光明/赶走黑夜的幽灵/如火如荼的生命呵/默默忍受着艰辛和嘲弄/是为了人生的尊严/不过/饱尝了风雨沧桑/一个不屈的信念在分娩/搏而无憾尽管平淡……”这就是柴松献的美学理念。创造社时期的彭康在《什么是“健康”与“尊严”》中说:“思想是社会的产物,这是不能否认的……不能把握它的全体,或离开历史发展的思想只是一朵虚花,虽也有它的根土,但即刻就要消灭的。”今天,某些人金钱至上、缺少信仰,柴松献带着愤懑的心怒视着这些不良现象,他的批判带着摇滚精神,诗中用否定加质疑句式“不是”“谁让你”等来增强叛逆和伤痛感,倾向口语化,回到本真态度,表达了强有力的批判精神。

     

        柴松献的诗有着自由的表达,但在诗歌形式上却有着严谨的格律。这就是他说的“五美诗歌”,用完美的形式来承载自己的激情,在诗歌的道路上如沙漠里的长途跋涉。自由的美需要某种克制,从而达到真正的完美。这里也承载了他诗歌的想象和记忆功能,他像建筑自己的“记忆宫殿”一样,把自己的情感和心意都勾勒出来,他诗歌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对爱情的追忆和向往,这是他诗歌主题中最为重要的篇章。如果说诗歌是一种精神,那么有情有心之人必然会用真情赋诗。爱情只是一种意向,并不是具象的人与事,而是诗人对美好事件的幻象表达,象征着自己有血有肉的真情、对美丽的向往,是一种精神之恋。“海风轻轻拂过我的爱/在这风光旖旎的沙滩/夕阳脉脉/晚霞与海水融为一色/跳跃的新蝴蝶一样自由飞翔/飞向花丛缭乱处/缠缠绵绵/欲去又依依……”爱情是生命本体,这些爱情组诗在柴松献的诗集中,如涓涓溪流,流淌着他在不同年龄的心境体会。“爱情”成了他诗中的一种信仰,在他笔下任何有生命、无生命的非人的比喻,都是爱情生命体。“看来山把水忘了/在忧郁的雨夜/山哀怨地给水献上最后的相思……”柴松献赋予爱情生命的外壳,让它承载着自己对世界美好自由的向往。

     

        柴松献把几十年的生命体会融入诗中,借此表达对诗歌和生命的热爱以及过往生活的感激。

     

        (作者单位:淮安工学院人文学院)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