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6月19日 星期日

    河北:供给侧改革“瘦体强身”

    作者:本报记者 耿建扩 《光明日报》( 2016年06月19日 03版)

        不久前,曾让钢城迁安市为之骄傲的一座450立方米高炉轰然倒下。与钢铁打了半辈子交道的建源钢铁副总经理孔德林眼泛泪花:“这座高炉是企业辉煌时期的标志,有些舍不得,可拆除是大势所趋。”

        曾经,以钢铁、煤炭等为主的“黑色产业”在河北创造了一个个财富神话,却也让众多企业身陷增量发展、低端制造的单一路径。随着市场形势的变化,产能过剩、效益低微,单一的发展路径已经走到了尽头,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

        2013年以来,河北省大力实施“6643”工程(即到2017年削减6000万吨钢铁、6100万吨水泥、4000万吨标煤、3600万重量箱玻璃产能),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化解过剩产能,治理大气污染。

        在去产能的过程中,省政府与有关设区市政府签订了责任书,将压减工作纳入各地考核指标体系,层层分解落实,确保任务如期完成。先后两次组织钢铁行业化解产能专项行动,共拆除23家企业的26座高炉、19座转炉,淘汰压减炼铁产能1127万吨、炼钢产能829万吨。同时,用好政策倒逼企业去产能。近年来,河北省严格执行能耗限额、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和差别电价、水价政策,设立淘汰落后产能专项资金和化解钢铁过剩产能奖补资金。截至目前,共安排省级淘汰落后和化解钢铁过剩产能专项资金12亿元。

        化解过剩产能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任务,妥善安置职工则是其中的关键。河北省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企业职工岗位变化情况的动态监测,防止出现大规模、一次性裁员,在全国率先实施“三补一降”援企稳岗政策,鼓励企业采取措施稳定就业岗位。截至目前,已为830家企业发放稳岗补贴15.3亿元,惠及职工92.5万人,确保了企业和职工队伍的稳定。针对化解过剩产能失业人员技能单一、再就业困难的特点,在全省实施专项技能培训。各地整合技工院校、职业院校等资源,统筹各类培训资金,遴选市场紧缺技能岗位,向社会购买培训成果,确保每一个参加培训的职工都能掌握一门就业技能,并实现稳定就业。此外,还建立职工安置台账和数据库,精准对接就业创业服务,及时办理失业登记,按规定发放失业保险金和救助补贴。对一些失业集中、矛盾突出的群体、企业和地区,主动作为,贴近服务,甚至组织专业化团队提供定制式服务。对确实无法通过市场渠道就业的人员,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给予兜底帮扶。

        一边是年产百万吨铁精粉的铁选厂彻底停产,一边是新建的太阳能玻璃厂产销两旺。短短几年间,河北省迁西县民营企业家谷连春经历了从“矿老板”到新能源企业掌门人的角色转变。身为金信集团董事长的谷连春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这种自主研发的新产品每平方米售价达38元,2015年累计生产了500多万平方米玻璃,产值高达两亿元。投身光伏玻璃行业这步棋,我是走对了。”

        迁西县委书记白春明介绍,目前全县已淘汰了近千万吨铁精粉产能,实现过剩产能平稳出清。与此同时,在新兴产业的支撑下,全县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了持续增长。

        在去产能的同时,河北用更大精力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努力形成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确保调整转型不失速、又好又快上台阶。记者了解到,2012年到2015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以上,到2015年达到3000亿元左右,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

        借势去产能,河北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企业。目前,首钢京唐二期、唐山渤海钢铁搬迁、武安围城钢铁搬迁等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重大项目正加快推进。去年,全省围绕钢铁精品化、装备拓展升级、石化链条延伸、汽车提质扩能、电子信息提升等产业,实施千项技改项目806项,总投资达2449亿元。

        改革图强,浴火重生,一个新的供给格局正在河北形成。

        (本报记者 耿建扩)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