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6月19日 星期日

    慎对自然的馈赠

    作者:刀文 《光明日报》( 2016年06月19日 08版)
    CFP

         【纵深报道】

     

         社会快速发展,引发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疯狂采掘,使得埋藏地下的煤炭、天然气、石油等资源越来越少,能源之争愈演愈烈。在此背景下,能源问题已然成为全球政治经济的核心问题,探索、开发、使用新能源自然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可燃冰的发现,瞬间引得30多个国家竞相研发,也给面临能源紧缺的某些国家带来一线曙光。然而,这一线曙光能否真正划破能源匮乏的黑暗现实,尚存疑问。

     

        可燃冰俗称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深埋在海底的能源。实际上,它并非水因温度低而冻结成的一般意义上的冰,而是由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的结晶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它由水分子构成一种笼状结构,将甲烷困在其中,当遇到火时,甲烷气体被释放出来便能点燃,因貌似冰雪,人们称之为“可燃冰”。可燃冰在地球上分布甚广,储量巨大,它燃烧产生的能量比煤、石油、天然气多出数十倍,且燃烧后不产生任何残渣,避免了最让人们头疼的污染问题。因此,人类如获至宝,视其为未来石油、天然气的替代能源,世界各国“蜂拥而上”,抢占可燃冰为我所用的先机,以便解决能源紧缺的燃眉之急。

     

        但是,疯狂背后,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可燃冰在作为未来新能源的同时,也是一种危险的能源,它有诸多不可控性:如果地震中海底地层断裂,游离的气体和水合甲烷分解产生的气体就会喷出海面,或在海水表层形成许多高度集中的易燃气泡。这不仅会对过往船舶造成潜在的烧毁危险,还有可能会给低空飞行的飞机带来毁灭的厄运;大陆架的可燃冰如果被开采,会改变它的岩层结构,可能引发大陆架坍塌等自然灾害;目前科学家在开采利用可燃冰的过程中,尚无法避免部分甲烷的逃逸。事实上,逃逸的甲烷进入海水,就会发生氧化作用,消耗海水的含氧量,进而破坏海洋生态,带来新的危害。如果一旦出现井喷事故,就会造成海啸、海底滑坡、海水毒化等自然灾害;更可怕的是,在等体积的情况下,甲烷的温室效应约为二氧化碳的25倍。如果甲烷逃逸到大气中,带来的温室效应将会是人类的灭顶之灾。因此,可燃冰的开发利用就像一柄“双刃剑”,需要人类谨慎对待。

     

        从这个角度而言,可燃冰的开采利用绝对不可贸然行事,而要慎之又慎。从解决能源短缺的角度看,可燃冰无疑是大自然给人类的最好馈赠。但是,这个馈赠并不是简简单单就能获取的。时至今日,可燃冰的生成机理、成藏机理、迁移途径,以及影响它成藏的物理、化学条件还都没有完完全全搞清楚。诸如此类的基础性理论问题,科学家越研究发现问题越多,越研究也感到越迷茫。这也是可燃冰的“魔性”所在。因此,人类在开发利用可燃冰时,不能急功近利,而要深谋远虑,不能一味地追求它的能源效益,同时要确保对其具有控制能力。各国应投入必要的科研力量,研究掌控可燃冰“魔性”的有效手段和防范次生灾害发生的科学方法,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不受破坏的开采技术。唯有如此,人类才能安享可燃冰这种新能源带给人类的好处。

     

        总而言之,人类在开采新能源的同时,必须更加注重保护自然。无论是利用多年的石油、天然气、煤,还是新近发现的类似可燃冰的新能源,都是自然对人类的馈赠,人类都应心怀敬畏之心,科学、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各国应像爱护自己的国家一样爱护自然,使得大自然的馈赠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为人类造福,切忌只向大自然索取,那样只会给人类带来新的灾难。

     

        (刀文)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