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6月18日 星期六

    “什么都比不上炮火中的巴黎那样光辉”

    ——写在巴黎公社成立145周年之际

    作者:本报记者 黄昊 《光明日报》( 2016年06月18日 12版)
    人们前往位于拉雪兹神父公墓的巴黎公社墙所献鲜花

    历史

     

        “什么都比不上炮火中的巴黎那样光辉,什么都不如起义的巴黎那样面貌纯洁。”这是著名法国诗人路易·阿拉贡在1944对巴黎公社运动的歌颂。

     

        1871年5月28日,法国巴黎,巷战、流血、杀戮、屠城,抵抗了一周的巴黎公社战士退守到巴黎东北部拉雪兹神父公墓。最后一战,他们用墓碑做掩体,做了最后的殊死搏斗。第二日凌晨,被俘的一百四十七名战士被押往紧邻憩园街的夏洛纳墙角,在他们携手高呼“公社万岁”时,枪声响起——存在了七十二天的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就此载入历史。

     

        是年万圣节,一些扫墓者冲破当局的白色恐怖,在墙角献花,形成了一座天然的纪念碑,1908年5月,人们又为那座瓦墙镶嵌了一块大理石板,上面镌刻着:献给公社的烈士(1871年5月21日至28日),今天的“巴黎公社墙”就此成型。一百多年后,斑驳的墙面虽历经风雨,但风骨如昔;看着弹痕累累的墙体,依稀仿佛就能看到时空那头的弹雨枪林。

     

    考辨

     

        早年间,提起“巴黎公社墙”,世界各地和中国各界人士首先会想起的是保尔—莫罗·沃蒂耶雕砌的一座竖立在巴黎甘必大街心花园的巴黎公社群像,而非夏洛纳墙。新中国成立后,中学历史课本上也一直采用保尔-莫罗·沃蒂耶的雕塑墙照片,作为对1871年巴黎公社的纪念。可是,沃蒂耶雕塑的墙取名为“献给历次革命的受害者”,显见其意在于杜绝一切革命。为了查寻真相,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沈大力四年间遍访巴黎的各大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寻找到各路可能的知情人,终于找到有关“巴黎公社墙”真伪的确凿证据,并最终完成了关于“巴黎公社墙”的考辨。之后不久,本报全文刊载了沈教授的考证报告,得以彻底纠正国际工人运动文献中一大错误。

     

        沈教授认为,他所做的这些努力只是本着对历史负责的精神和态度,还原历史的真相。而在考辨过程中,他与法国著名建筑学家米歇尔·维尔纳横跨30余年的友谊也成为一段佳话。1982年,沈教授在巴黎装饰博物馆翻阅考证材料时与米歇尔·维尔纳偶遇。米歇尔·维尔纳在听闻沈教授正在考证“巴黎公社墙”的真伪后,主动提出帮助沈教授前往一般人无法进入的巴黎市议会档案馆查找资料。正是在档案馆中,沈教授找到了巴黎市议会“关于在甘必大街心花园竖立保尔-莫罗·沃蒂耶所雕‘历次革命受害者纪念墙’的决议”,其中写明沃蒂耶雕塑墙的名称为:“献给历次革命的受害者”,从而证明了两座“巴黎公社墙”的真伪。

     

    纪念

     

        巴黎公社杰出的女战士路易斯·米歇尔在诗中写道,“为了相互识辨,我们每人都佩戴红石竹花,红色的花,你们再生长吧,在未来的年代中将会有别的人来拿着你们,而这些人就是获得胜利的人。”从此以后,人们就以红石竹花来纪念巴黎公社运动。

     

        今年5月28日,时值巴黎公社成立145周年,尽管天空飘着细雨,仍无法阻挡人们前往位于拉雪兹神父公墓的巴黎公社墙表达自己的哀思。下午4时许,在使馆教育处的组织下,沈教授带领法国巴黎地区公派学者学生联谊会的百余名在法中国留学生、学者前往巴黎公社墙献上花圈。

     

        当日,公派生联谊会还在巴黎举办了一场名为《巴黎公社墙考辨》的讲座。讲座上,沈教授向旅法学子介绍了巴黎公社的时代背景、公社成员的革命故事以及他本人历时四年的“真假巴黎公社墙”的考辨经历,沈教授认为,纵观当今世界,在使劳动者的解放遵循民主自治的道路上,在创造人类自由平等新秩序的道路上,巴黎公社的经验仍是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

     

        (本报驻巴黎记者 黄昊)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