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中国(武汉)国际园林博览会于2015年9月25日开幕,2016年5月28日圆满闭幕。我们兑现了申办之初许下的庄严承诺,将生活垃圾填埋场改造成园博园,成功实现了举办一届“国际水准、创新转型、传承文化、全民共享”园林盛会的工作目标。
生态修复改天换地。武汉园博会选址于武汉市最大垃圾山——金口垃圾场所在地。无害化处理了长约1300米、宽350米、体量达500多万立方米的垃圾堆体,把213.77公顷的垃圾填埋废弃地变成了风景如画的园博园。
科技创新广泛应用。充分运用“海绵城市”技术,采用垃圾无害化处理及垃圾场生态修复等5大类、30多项新技术。
亲民惠民为民建园。主动征集市民意见、积极回应群众呼声,在园区内设置“市民花园”,在园区四周科学设置5个出入口,实现设计无障碍、零盲区,为游客提供全覆盖的便捷、贴心服务。
标本兼治成就江城绿肺。建成后的园博园,增加全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0.2平方米,占全市现有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的2%。
生态治理促进社会治理。采取拆迁退地、协议借地、有偿征地等方式,对该区域一系列历史遗留问题、多方纠结问题、积重难返问题,实施外科式手术、实现“一锅端”,化解了一大批影响社会稳定的社会矛盾和经济纠纷。
城市形象发生根本性变化。园博园周边19条道路全面提档升级,倒逼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加快建设、三环线改造提速。
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办博”形成的绿色经济,成为拉动经济转型的“主角”。增加一个巨型的花园,促进区域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发展转型的作用十分巨大。园博园周边地块迅猛升值,带来巨大地价效应,成为当地经济转型发展的又一大亮点。
民生得到极大改善。周边贫困户的财产性收入成倍增加,大批解决周边居民就业,让园博会周边的就业游击队,转变成创业正规军。
促进市民素质提高。“办博”充实、丰富、延伸和拓展了武汉“文化五城”,并以园林文化为纽带,牵引社会组织创新、社会管理创新,提高市民素养,提升城市形象,促进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