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6月16日 星期四

    龙港:不停歇的“城市梦”

    作者:本报记者 鲁元珍 《光明日报》( 2016年06月16日 15版)

        【一线调研】

     

        “这一片是小企业的产业园区,那边有很多老企业聚集的工业园,等下还会路过我家的公司。”从浙江温州机场到苍南县最南端的龙港镇,需要一个多小时的车程,一路上,钟锦凯兴奋地向记者介绍着家乡的一切。

     

        钟锦凯家里经营的印刷公司是龙港镇的众多家族企业中的其中一家,上世纪九十年代,父辈们踏着龙港最早的一波创业浪潮来到这里,很快就从一间小厂发展到了一定规模。他说,像他们这样的家族企业,通常也会有亲属在经营上下游产业的公司,这大概是龙港产业发展迅速的一个原因。

     

        在这个似乎不太引人注目的小城镇,从印刷、礼品到纺织、机械的各行各业,都有着令人惊叹的表现,“中国礼品城”“中国印刷城”“中国塑编之都”多个国字号招牌让龙港人深以为傲。谁曾想,今天驻扎在龙港的这些优秀的企业最早基本都是从一间间小作坊和个体户逐渐成长起来的。

     

        1984年以前,龙港还只是鳌江江畔无人问津的小渔村,只有几千人口,一条坑坑洼洼的老街,几十间小屋。一些先富起来的农民们聚集到了这片滩涂之地,出钱买下“地基”,自己建起了住宅,做起了生意,办起了企业。不久以后,一座农民自建的城镇拔地而起,龙港因此被称为“中国农民第一城”。

     

        记者看到,在龙港镇的老城区,道路两侧排列着一栋栋四至五层高的白色小楼,它们就是第一批建设的厂房,一楼是门店,楼上是住宅,后面的生产车间虽然已经迁走,但房子还是保留了下来。而在不远处的新城区却高楼林立,星级宾馆、现代商场、高层住宅,俨然一座现代化城市。

     

        当地的一位居民告诉记者,以前她在温州市区上学时,几乎每次回家街道都要变一个样子,从小到大,她亲自见证着家乡不可思议的变化,“不过老街上的这些商店却还保持着当年的样子,别看它们门面不大,每一间都养活了不止一代、也不止一家的人”。

     

        这片土地承载的是龙港人质朴的“城市梦”,也是他们“敢为天下先”的创造精神。在龙港建镇之初,面对人口、资金和产业集聚几大难题,龙港人率先实行了户籍改革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农民只要在龙港建房就可以成为一个“城里人”。很快,新的政策吸引了许多怀着城市梦想的农民来到龙港。1985年,龙港镇常住人口就达到了两万人。

     

        很快,产业经济的发展,让龙港不再满足于“农民城”的名头。2003年,人们砸掉了耸立在104国道旁10年之久的“中国农民第一城”的碑牌,摘下了这个曾让龙港一度成为焦点的炫目光环,向世人昭示龙港要走出农民城的老路、建造现代化新城的坚定决心。

     

        今天,在经济、人口等多方面已初具小城市规模的龙港镇走在为“城市”的身份努力的路上。2010年,龙港跻身浙江省首批27个小城市培育试点镇;2014年,成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仅有的两个试点镇之一。通过行政管理创新、行政成本降低、公共服务改善等措施,龙港建立了新型的设市模式,探索出了不少可推广的经验。未来,已站在更高起点上的龙港,能否踏着新型城镇化的大浪潮,向着城市梦想再迈进一步,成为龙港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本报记者 鲁元珍)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