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无论是在公交车上、地铁里,或是车站、酒店、商场、候机室里,甚至是行走在大街上,随处可见的都是“低头一族”,人们抓紧利用一切“零碎”“业余”时间,使用手机等移动互联网终端开展阅读和交流。
面对这样一个大众阅读方式的改变和新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作为新闻战线的一个老兵、老记者,应该如何面对?最近,一次采访经历让我对此有了更深的思考。
●一次典型人物采访
借助新媒体创新报道方式
今年5月11日至14日,我受报社的指派,参加了一次到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的采访。斯那定珠,一个地地道道的藏族农民,一名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尼西乡巴拉村共产党员,他花了8年时间修路,用行动书写了一个康巴汉子的筑路传奇。其事迹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在采访过程中,我就开始谋划如何借助新媒体来创新对重大典型人物的报道方式,不满足于以往那种仅仅在报纸上发出一篇文字报道,而是希望采用文字、图片、音频等形式,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对斯那定珠进行立体的、多视角、全方位的报道。
5月17日,我首先把4500字的长篇通讯《香巴拉在召唤》提供给了本报直属报刊工作部的微信公众号“阅读公社”。在这篇以原创纪实散文为主要内容的微信中,不仅有传统的文字与图片,还配有专门歌唱文章所描写的巴拉格宗大峡谷的音乐视频。用户可以边听着美妙的藏族音乐,边用手机阅读文章,同时欣赏所配发的十余幅有关主人公及巴拉格宗大峡谷风光的优美照片。
截止到目前,对这篇文章的有效点击阅读人数已达到几千人,许多微友纷纷点赞、转载以及留言评论互动。微友“孔艳”说:“深爱家乡,以愚公移山的精神造福于家乡的人民,值得学习。”微友“海天游侠”说:“大山一样强悍的汉子,将自己的眷恋和情怀也寄托在大山,路通财通,他和家乡人民的心也相通了。”还有微友留言称,“作者写得生动感人,美图美文并配乐这样的表现形式很好!”
5月18日,我又以《藏族当代愚公斯那定珠》为题,给光明日报微博发稿;19日,我的通讯《为了心中那条“天路”》见报;同日,光明网发表了我的《深山峡谷里的藏族愚公》及6幅图片。至此,对斯那定珠这一“时代先锋”的典型,我探索打破以往采编传统,完成了一次融媒体报道的实践,增强报道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同时,也得到了各方及广大网友的肯定。
●老记者更要以身作则
带头学习运用新媒体
这样的一次报道经历,让我亲身感受到了多媒体、新媒体技术的威力。
目前,在国内新闻队伍中有相当一批年龄超过50岁的老编辑、老记者。他们有着丰富的新闻工作经验,许多还是各单位的业务骨干,有些甚至还担负着领导职务。然而,与“80后”“90后”相比,在学习运用新媒体技术方面,他们却又普遍显得滞后,要么是觉得年龄大了不用新媒体也能应付,要么觉得学起来困难因而有畏难情绪,缺乏学习新本领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如今,新媒体、全媒体的激烈竞争愈演愈烈,我们不能只凭老经验、老办法,仅仅满足于过去几十年形成的采写报道套路,只局限于“一篇传统报道打天下”的模式,而是必须千方百计地增强自身学用新媒体、多媒体技术的本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全媒体报道能力。唯有这样,写(拍)出来的新闻作品才会不仅有思想、有温度,更有较高的品质,才能适应广大受众的新的、多样化的需求,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如果每位记者、编辑都往这个方向努力,那我想,我们的报纸、网站以及“两微一端”的传播力、影响力必然会大大提升,也会受到更广大读者、观众、听众的欢迎,在国际上的话语权面貌也会逐渐得到改变。
今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讲话为新闻人明确地指明了方向。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按照习总书记的指示,努力加强学习,提高运用新媒体的本领,增强全方位作战的能力,争当全媒型记者,这样才能不辱使命,担负起时代的重任。
从事新闻工作30年了,我有一个最深的体会,就是要自觉学习、不断学习。老记者更要以身作则,带头学习运用新媒体,提高采写能力,努力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不断掌握新知识、新本领,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才能在前进路上不掉队,才能做好记者工作,使自己的新闻作品更具有可读性、感染力及影响力,并且有助于“成风化人”。
(作者为光明日报高级记者、云南记者站站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