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生长在楚文化发源地的人,我对“香草美人”的理解,最早来源于幼时家乡的端午节。
除了包粽子,家乡的端午节还有两件很重要的事情:做香包、挂香草。一般母亲会带着我们提前一周做好香包,五月初挂上,清香四溢,一直到五月末才取下来。挂香草是我们的重要习俗,家乡人统称挂艾草。我们会在清扫完毕的外庭院门楣挂上香草,乡人还将采来的香草做成各种形状挂起来,爱美的妇女也常常制成花环或配饰,远远看着分外抢眼,走近则芬芳无比,沁入鼻孔的全是大自然的清新和香气。
对香草的崇尚,已经成为我们家乡人的集体无意识。我的家乡地处荆山山脉,是楚文化最早发源之核心地带,至今在偏远山区仍遗留朴素的巫术之风。
远古时代的楚地百姓有着用香草祭神祈福和驱邪避凶的习俗,香草在楚文化中具有特殊意义。细读屈原关于香草美人的诗歌,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涉及种类繁多的香草,芰荷、江蓠、蕙茝、菌桂、白芷、荃、兰、椒、菊、芙蓉、杜衡等。在屈原的诗作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香草美人”意象,比如在大家熟悉的《离骚》中,屈原经常以香草美人来比喻美德和美好的政治制度。“香草美人”为何与品德、政治联系起来呢?因为在屈原那里,香草美人代表着一切美好与高尚的事物,正如司马迁所评述的“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其实,屈原对于香草的倾心还表现在他的日常生活中,“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诗人把香草作为装饰物戴在身上,或佩在腰间;“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与香草为伴,饮花露、食落花。与“香草”对应,屈原笔下的“美人”有种特殊的政治托寓色彩,他将美人和美政结合起来,隐喻君王,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结微情以陈词兮,矫以遗夫美人”等,屈原多以对美人的渴慕比喻对理想的追求,“美人”已不只是某个具体事物,而是承载了诗人复杂情感的信念。从屈原关于香草美人的描述和感慨中,我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诗人的文采魅力,更是灵魂深处的叩问。
“香草美人”意象代表着屈原的情感、人格与理想,受到后世诗人的推崇,曹植《洛神赋》就将“香草美人”运用到创作中,洛神宓妃就是他假托的君王意象。“香草美人”之所以打动人,还因为它体现了“发愤抒情”的文学传统和士大夫的精神归属。“香草”也好,“美人”也罢,都象征着屈原的独立精神与人格魅力,他的坦荡胸襟、高尚情操、理想信念,早已在人们心中竖起一座丰碑,这些品质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