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短暂的自然生命和创作生涯深藏于历史迷雾之中,有待于人们廓清、探究和呈现。许多已经出版的萧红传记大多拘囿于“传主生平”的时空叙述,凭借时间、地点、作品,稽查考证萧红的萍踪形迹,尽管在很大程度上甄别还原了作家的前尘影像,但也显出乏味呆板之窘相。事实上,萧红的生命历程有如一条拥有旖旎景致的公路,其传记作者,有的上路后把目标锁定在测量路的长度,而忽略了欣赏沿途的风景;有的却并不介意路的方向和终点,而在路上寻觅心仪的景观,沉醉其中并吟咏咀嚼。江苏作家蒋亚林的《从呼兰河到浅水湾——萧红传》无疑属于后者。
蒋亚林以文学笔调追溯和解读自己的传主,对萧红生命历程中一些重要节点,以及离合聚散的场景,采取纪实性与文学性并重的手法进行再现和还原,对造成萧红人生悲剧的诸多因素进行深入挖掘和反复诘问,以期向心中的“文学洛神”致敬。
为了写好萧红传记,蒋亚林不仅搜尽研读了各种版本的萧红著作和传记,还前往东北萧红的故乡,走向呼兰河,瞻仰萧红故居,拜访萧红侄子,力求从萧红生命的起始地,拣拾起一些富有价值的碎片,去诠释与描绘一个特殊生命的图景。
在呼兰,他既切身感受了北方大地对萧红精神世界的磨砺与塑造,又寻觅收集了许多关于萧红的第一手宝贵资料,这为他这部24万字传记作品的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从读萧红作品到写萧红传记,蒋亚林用了整整三十年时间。这部传记是蒋亚林与萧红心灵对话和精神交流的实录,是一种时空交错的读书笔记与心灵远足。本书共分8章37节,很多章节的题目大多可从萧红的散文与小说中寻到影迹。蒋亚林在摹写这些生命故事时并未进行机械复述,而是采用复调形式对萧红的生命历程进行一种文学梳理与文化重估。文中对萧红幼年成长的文化环境的分析非常恰切:“祖父是萧红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她跟祖父学做人,学农活,学诗歌,学古文,学看天气,学分辨植物。他是她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位启蒙老师,是她精神上的领航人。”“祖父这一走,故乡那片本来就不够蓝、不够亮的天空,从此就越发暗淡下来,灰蒙蒙的有些雨意了。”书中对守旧家庭促成的萧红叛逆性格的揭示也十分精准:“父亲的那个家在她心中已成为冰窖,因此她情愿在这冰雪寒天的哈尔滨流浪,也不愿回去,决不回去。执着、倔强、叛逆,不向封建的家长制妥协,这就是萧红。”书中对萧军给予萧红生活上和文学上的扶助和提携进行了充分肯定:“萧军将萧红从苦难中拉出来了,让她离开了此岸。尽管彼岸不全是碧水蓝天、田园村舍、瑶草琪花,不时还有雾霾、泥沼、坎坷,以及别的什么不完全让人满意的东西,但这毕竟是一次伟大航程的起始。为此,为了萧红,为了《呼兰河传》,为了中国现代文学,我们要大声地道一声:谢谢您,萧军!”
深具悲悯情怀的蒋亚林,以自己独有的方式描写萧红、祭奠萧红,并禁不住浩叹:“短短的31个春秋,正值绿肥红满的生命之春,却黯然花落,是怎样的痛?”“为了自由与理想,爱与尊严,她抗拒、奋争,从异乡到异乡,颠簸、漂泊、流泪、流血,在肉的煎熬中承受苦痛,在灵的挣扎中爆出光焰。”这些珠玑般的吉光片羽,使读者深切感到,虽阴阳有隔,传记作者不啻为萧红的知音。
提及人物传记,笔者不由地想到著名传记作家欧文·斯通,想到他撰写的被世人称道的《梵高传》,想到意气风发的斯通为阐发“对生命的渴求”这个主题穷尽了传主生命中的每个重要节点,并最终通过文学形式完成了对一个伟大艺术家的生命再现。《萧红传》的作者蒋亚林,显然也在采取斯通的方式,努力厘清萧红一生中的所有关键,借此接近那颗过早陨落的文坛明星,那个像春花一般明艳却又始终笼罩着一层凄清白雾的年轻生命。走笔至此,哲学家克尔凯郭尔的一句名言蓦然浮现于脑际:“世界依旧,没有什么新奇的事儿,你只不过是自己的回声而已。我要倒下睡觉了,如果你发现了什么新鲜事,就来叫我吧。”如果说这个世界真的还是过去的模样,如果说这部传记是对“文学洛神”香消玉殒多年后的一种精神回应与文化赓续,是别样形式的“自己的回声”,那么,笔者就是被这“回声”所唤醒和感动的一个。
(刘金祥,作者为编审,哲学博士,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大学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