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5月15日 星期日

    文心艺语

    水墨家乡记忆

    作者:卢晓波 《光明日报》( 2016年05月15日 11版)
    故园(中国画) 卢晓波
    水墨家乡(中国画) 卢晓波

        去年在书房整理资料时,翻出一些前几年的照片,其中《故园》《水墨家乡》等系列作品的几张照片,让我回想起当时的创作情景和对家乡的记忆。

        2009年春节前,我去重庆青羊乡下的舅舅家杀年猪吃年饭,四周沉浸在雨雾之中。雨雾一团团、一股股的缓慢漂浮,有的急促穿梭于山林树木、村落之间,平时熟悉的乡村让我有了另外一种感受,瞬息万变,仿佛进入了仙境一样。面对这样的情景,我顿时有了创作的冲动,好在包里备了速写本,于是就拿出画具画了起来。

        回到家里,我趁着这个记忆和感受用泼墨、破墨等技法,连续画了30多幅作品表现当时乡村里这种迷蒙的雨意景观,取名《水墨家乡》。后来作品被朋友拿去,平常不太留意已近忘却了。这种又真切又朦胧的水墨画面,正是我年少时对家乡的那种既陌生又熟悉的特殊感受。

        我的童年是在辗转的生活和学习中度过的。20世纪60年代末我出生在成都,2岁时回到家乡,4岁时随母亲到了父亲在成都工作的地方,直到11岁时由于要上中学的缘故必须回到当时的青羊乡。记得那年,恰好有一位亲戚从成都回家乡探亲,父母便借此机会拜托他带我回到老家并把我托付在舅舅家。那次回去使我真正对家乡的生活有了记忆。

        到了舅舅家,外婆已经为我们准备好了饭菜。看到外婆用甑子蒸的米饭中有一些黄色碎末,我便惊奇地说:“不是说农村生活条件很差吗?你们平常怎么都做鸡蛋饭呀!”大家听了都笑了。外婆说:“这不是鸡蛋饭,是苞谷米饭。”后来我才明白当时在农村用大米和黄玉米粒混合做的“苞谷米饭”,一般是招待客人用的,平时基本都是黄玉米多于大米,还得兼搭着其他杂粮作为主食。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放学回家吃的都是外婆给我独自留着的白米饭或是有较少玉米粒的白米饭,而外婆、舅舅他们却主要吃的是红薯和掺有更多玉米粒的饭。

        在家乡上学期间,是我学习传统绘画的启蒙时期,有幸受到了宋一俊先生的教诲。他年轻时是国画专业的大学生,后来由于家庭原因放弃学业回到乡下,做了一名乡村美术教师,是他最早把我带入国画的领域,让我对国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84年我到涪陵县城读高中,从此便离开了家乡,但是我的心却留在此地,很多亲人、师长、同学、朋友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让我永生难忘,这是对家乡最熟悉的也是最让我感动和珍惜的记忆。

        今天再次看到这些表现家乡印象的画作时,或许画面不是那么完美,技巧也不是那么娴熟,但我对它的情感已经超越了画面本身。在这清凉的雨意中勾勒出心中朦胧的、虚幻的家乡山水印象,不仅带着对家乡亲人和师长的深刻情感,还有那年少时期的遐想和梦的开端……

        (作者系长江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