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5月13日 星期五

    《木笼歌》讲述花儿姐的故事

    作者:郑秀玲 刘小钰 《光明日报》( 2016年05月13日 05版)

        在甘肃陇南市康县,流传着一部长篇叙事体民歌——《木笼歌》。这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富有文学价值、音乐史价值和道德教化价值,彰显出民间文艺的魅力和华彩。

        《木笼歌》讲的是清道光年间,康县对对山上的花儿姐与恋人林秀,与恶人斗智斗勇,历尽千难万险,终成眷属的故事。它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分为六个部分:定亲、被冤、解成县、县审、解阶州、州审。

        《木笼歌》的唱词格式以七字句为主,句式整齐,格律押韵,文采斐然。如在“定亲”中,林秀唱道:“郎是蜡烛一条心,不像灯笼眼眼多。”把自己的真心比作蜡烛而不是灯笼,表达他的用情专一;“县审”中,花儿姐唱道:“见官说话凭理讲,公鸡夺食靠嘴争,要学松柏站着死,不学豆芽跪着生。”这是用松柏和豆芽分别比喻了面对生死时两种不同的态度。又比如,在花儿姐被押解途中,唱词以“在路上”的方式进行叙述,展现花儿姐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摄影机镜头般记录了百姓的生活状态,像“木笼抬过五里湾,花儿姐抬头四处看,河里不见长流水,地里的田禾全晒干。”“木笼抬到平洛街,半年无雨遭旱灾,皇粮一颗也不减,十家九困把牙歇。”“木笼抬过热死湾,路边热死一老汉,临死没喝一口水,舌头干成瓦片片。”这些都表现出黎民百姓生活之艰难。

        《木笼歌》的唱词,具有民歌独有的亲和力,大量使用民间俗语俚语,对民间故事也是信手拈来。比如,“邱五德来性子急,碰着蜂子就想蜜,寅时买麻织成网,不到卯时就想鱼。”这是俗语常用来形容急性子的说法。寅时和卯时只相差一个时辰,恰如其分地表现出邱五德刚见到花儿姐就迫不及待地想娶回家的心理。再如,“知县昨夜做一梦,浑身上下是人粪。醒来以后偷着笑,一定有人把钱送。”利用流传在民间关于“梦见粪便要发财”的说法,状写出知县贪财如命的丑恶嘴脸。还有,“关公的刀李广的箭,花儿姐的牙齿咬断线”,这里借用老百姓熟悉的两个著名的兵器来类比花儿姐能言善辩。

        此外,唱词还善用典故,如“花讲你要像包公,明察暗访断分明,莫把箭伤判枪打,官官相护冤枉人。”“抬上木笼过仓园,苦胆锅锅熬黄连,人人都说窦娥苦,花儿姐我更可怜。”用家喻户晓的典故衬托主人公的悲苦。

        《木笼歌》的曲谱,调式明确、结构清晰、旋律流畅、凸显了民歌的特点。六首曲谱采用民族调式,以徵调式和羽调式为主,相当于一部由六首民歌组成的组曲,每首歌曲都是分节歌的形式,结构简洁。六段旋律中有的具有西北花儿、山歌和小调的韵味,有的又不乏江南韵味的民间小调元素。康县地处陇南,历史上曾有不少南方人盘桓,或多或少影响了这里的文化基因。故而,流传于康县的民间小调在旋律上也融合了南北的音乐风格,柔美中略显明快,委婉中透出直爽。

        康县《木笼歌》传承人李争楠始终认为,“南有刘三姐,北有花儿姐”。因为花儿姐和刘三姐都是民间歌手,面对残酷折磨不屈不挠、英勇无畏,她们都用歌声唱出了贪官污吏的恶行,传达了百姓心声,被视为一种精神寄托和力量。因此,她们的故事得以广为流传。而且,二者采用的曲调都极具地方特色,便于传唱。

        《木笼歌》主要在陇南康县、成县、武都三地流传。百姓们一辈教一辈,一年唱一年,就这样像“民谚”一样将之传承。近年来,康县就《木笼歌》的挖掘和保护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它的演唱和表演仍处在很小的范围和较低的水平,目前能完整演唱的仅剩几位垂暮老人。要真正保护和传承康县《木笼歌》,还需要下大力气、久久为功。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