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5月06日 星期五

    劳模家书

    李运宝:“我喜欢盖大楼”

    作者:本报记者 赵秋丽 李志臣 本报通讯员 沈长征 《光明日报》( 2016年05月06日 04版)
    工作中的李运宝 资料照片

        “他话语不多,老实本分,但踏实上进,知恩图报。”说到丈夫李运宝,闫振玲有说不完的话。从相识相知到结婚生子,一个低调务实、敬业进取的李运宝在妻子的言语中生动真切。

        李运宝,天元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抹灰工人,2015年“全国劳动模范”。

        常年在国外施工的李运宝很少有机会回家,每次出国都是一两年。去年4月22日,经过40多个小时的旅途劳顿,李运宝从赤道几内亚赶回了山东临沂老家。闫振玲清楚地记得,那次回来是为了去北京参加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表彰会后,他在家待了没多长时间,就迫不及待地回去了,都快把工地当成家了。”闫振玲说。

        李运宝从小就有一个“工人梦”。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正在上小学的李运宝有一天看到,本家一个叔叔提着用粮票买来的馒头、穿着一身劳动布的工作服、戴着柳条编的安全帽从建筑工地回来了,当时很羡慕。“我也要当一名工人,有一身新工作服,戴上柳条帽,吃上白面馒头。”从那时起,“工人梦”就在幼小的李运宝脑海中生根发芽。就是因为这个简单的想法,他17岁就跟着村里大人进了建筑工地。来工地没几天,李运宝的手磨起了血泡、脸也晒掉了皮,艰苦的工作条件,繁重的体力劳动让他有些吃不消。

        “我们认识以后,写信时也劝过他,‘当建筑工人这么苦,咱不干了吧?’”闫振玲告诉记者,当时李运宝不同意,他说“初生牛犊不怕虎,农村孩子不怕苦,我喜欢盖大楼”。

        18岁时,他拜了老师,拿起了大铲和抹子。一开始并不顺利,砌的墙曾因不合格被推倒,抹的墙面也曾因不合格被铲掉。他没有气馁,而是更加刻苦。下班了还常常一个人在工地上练习,晚上躺在床上也在反复琢磨。功夫不负有心人,两年多以后,李运宝成了一名出色的技术工人,而且是多面手,抹灰、砌墙、浇筑混凝土样样精通。

        闫振玲告诉记者,由于肯吃苦、善钻研,李运宝学到了一身精湛技艺,他先后被公司安排到临沂、黄岛、青岛的许多重点工程施工作业,参加施工的工程合格率达到100%。为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技艺,他先后参加了抹灰工、砌筑工的技能培训,并通过了两个工种的专业技能高级工鉴定。业余时间,他又阅读了相关工种的许多书籍,从理论上得到了质的提升。2009年7月,经过理论和实操考试,李运宝取得了代表山东省参加全国建筑职业技能大赛的资格,与全国148名选手同台竞技,并一举夺得大赛金奖第一名,成为临沂第一个全国抹灰工状元。

        “在练好自身技艺的同时,他还经常与工友们一起探讨,并亲手授艺于新进场的工人。”闫振玲说。在他的带动和悉心指导下,许多工友都练出了一手好活,仅他所在的抹灰专业队就培养出9名高级工、12名中级工。

        “当时去非洲工作的时候,亲戚朋友们都不理解,说到非洲工作是去受苦,他却说‘荣誉辉煌都是过去的,只能证明我曾经工作优秀,却无法定格我以后的工作’。”说到这里,闫振玲无奈地笑了笑。在赤道几内亚,李运宝带领瓦工班参与了鲁巴警察住宅项目、4800套社会住宅二区等重点工程,凭借高超的技能和良好的人品获得了当地业主和工友的一致好评。在鲁巴警察住宅项目剪彩时,赤道几内亚总统奥比昂对他的技能水平大加赞赏。

        “去年11月份,公司安排他到喀麦隆去了,因为工期紧、工程重要,所以他工作很忙。”闫振玲说,现在两人一周才联系一次。“家里人都想他,但也支持他先把工作干好。”

        (本报记者 赵秋丽 李志臣 本报通讯员 沈长征)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