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4月30日 星期六

    现象级

    资本时代,电影别迷失方向

    作者:高媛媛 《光明日报》( 2016年04月30日 07版)
    越来越多的机构跨界进入电影圈。CFP

        2016年第一季度,国内电影总票房已突破144亿元,票房的繁荣刺激了资本敏感的神经,各路资本以百米冲刺的速度涌入电影市场。资本的大量涌入,为电影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中国电影产业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不过,资本逐利的本性,又跟电影的艺术追求存在着某种龃龉,比如近日爆出的电影票房造假事件,已将资本在电影行业赤裸的攫利行为公之于众。资本时代,电影票房究竟能不能当作股票来炒作?电影艺术是否会因资本的大量涌入而彻底沦为敛财的“金融工具”?在资本逐利的狂欢中,电影人又该如何保证电影的品质?这些都是隐藏在资本繁荣背后值得深思的问题。

     

        市场繁荣引发资本狂欢

     

        早在10年前,资本就开始悄无声息地进入影视行业,从投拍电影,到投资院线,再到影视公司上市。如果说当年资本在电影行业只是小打小闹,那么现在资本对电影行业的介入,则是全面的——从内容到制作,从营销到发行,几乎所有环节,都能看到资本的影子。

     

        就具体电影项目的运作而言,资本介入电影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保底协议”是一种常见的方式。在资本进入后,“保底协议”从以前的买断发行演变为多层收益结构,比如《美人鱼》《我不是潘金莲》都曾签署“保底协议”,投资方可以从资金、渠道、资源、片酬等多种方式入股,通过预估票房进行风险投资。“基金发行”也是资本介入电影的一种常见的方式,比如和和影业就以这种方式完成了对《美人鱼》的注资,而该公司原本是私募基金和信托公司。在《港囧》项目中,徐峥以个人服务和知识产权代替现金进行入股。在《叶问3》的投资方名单中,则出现了十余家P2P互联网借贷公司。此外,资本对赌、股权投资、抵押融资、影院证券化等资本运作方式在电影市场也层出不穷。可以说,在电影圈,资本的花样越来越多,玩法也越来越多。

     

        从宏观方面看,影视公司一波又一波的并购上市,演绎着跟大银幕上一样精彩的故事。2015年A股市场跟影视相关的并购多达76起,涉及资本2000亿元,这一惊人数字的背后,聚集着大批坐拥雄厚资金、市场嗅觉灵敏、善于资本运作的资本推手。此外,越来越多的行业外公司也抛出跨界方案,加入到影视圈的资本狂欢中。比如,岭南园林在4月宣布进军影视业;以技术开发、咨询为主业的捷成股份以5.25亿元购买星纪元影视文化传媒公司25%的股权;还有阿里巴巴、百度、苏宁等互联网公司也纷纷启动新项目,以“互联网+”的模式加入到电影投资大军。

     

        资本的不断注入,带来了电影产业格局的巨大变化,传统电影巨头也开始加大注资力度,比如华谊兄弟在2015年内发起三起收购案,万达也收购了重庆世茂的部分股权。电影产业的高速发展吸引了资本的介入,资本的流入又使得电影产业对资本的依赖性越来越强。

     

        资本介入导致行业骤变

     

        资本的全面涌入,对影视行业产生了全面的影响。从电影内容制作方面看,大量资本流入电影圈,使得电影内容制作从创作者主导转向市场主导。与原创剧本相比,IP电影凭借庞大的受众群和天然的话题效应成为资本追捧的对象。2015年,国内有近30部根据IP改编的电影,贡献了近80亿元的票房。大量IP的出现,导致电影创作对IP依赖严重,作品的原创力不足。IP题材的单一性和架空性,也使得电影过度娱乐化,缺乏思想深度和艺术特色。对IP的过度倚重产生了“杀人游戏”式的编剧模式,伤害了电影创作者的艺术追求和创作个性。

     

        从电影发行方面看,从2015年开始,很多电影行业以外的公司涉足发行业务,出于完成对赌协议、资本融资等目的,一些公司不择手段地对电影票房进行金融化运作。《叶问3》出现非正常时间虚假排场的问题,就是因为多家上市公司、电影发行公司、金融信托公司、P2P公司都参与到了电影发行中,资金杠杆一再加码,发行方因此铤而走险,与部分影院联手,利用后台操作,借拉高票房来抬高股价,以实现电影票房资产的证券化。票房和股价的紧密关系,使得电影变成了一种“理财产品”,被推入到复杂的金融利益链条中,成为资本游戏的傀儡。这种资本运作方式严重干扰了电影市场,伤害了电影产业的整体信誉。

     

        从电影的多元化发展来看,资本的流入确实会带来电影作品数量的激增,但在“一切向钱看”的氛围中,能不能吸引眼球、好不好卖成为投拍的唯一标准,那些艺术电影、独立电影的地位则更加边缘化,电影市场上因此出现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同质化问题。比如,博纳影业计划在2015—2016年推出28部题材各异的新片,影片的导演都是国内首屈一指的“大腕”,但这28部新片全是商业片,没有一部艺术电影。随着资本的扩大化发展,未来或许会出现巨头公司作为出资主体,专业艺术院线跟投融资的新模式,但前提是影片能兼顾商业和艺术,并且有较优的回报前景。

     

        电影人莫被资本牵着鼻子走

     

        资本是把双刃剑,如何利用这把双刃剑,是每位电影人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电影归根结底是内容产业,无论资本游戏规则怎么设定,资本的格局如何变化,电影的本质并没有变,高质量的影片对观众观影的控制也没有变。因此,利用资本讲好故事,关注电影自身品质的提升,才是电影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电影从业人员,要把立足点放在电影制作中去,关注电影内容,保证影片质量,才不至于被资本牵着鼻子走。具体而言,电影人要走出对IP的迷思,把更多精力用在原创上,不断拓展电影的题材和类型,同时要增强风险意识,及时规避资本市场的风险。电影制作方中的创意人才要与资本保持距离,真正面对资本的应该是电影公司,如果让电影专业人才对票房、发行、对赌压力承担责任的话,不利于其创作心态的调整,很难出现高水平的电影作品。

     

        信息透明、尊重版权、数据精准的市场环境是电影产业健康发展的必备要素。可目前的国内电影市场上,有相当一部分电影是由行业外的热钱进行投资的,这些热钱流动性很强,很大程度上具有“玩票”和“赌博”性质。因此,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电影资本市场的监管,对于扰乱电影市场的问题,如“票房造假”,要坚决打击。

     

        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基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在2015年开通了官方微信号,对于偷漏瞒报电影票房的行为及时曝光,就是规范电影市场的一次有益尝试。行业外的热钱投资多带有“赌博”性质,流动性很强,电影制作方对这些资本要谨慎对待,要尽量寻找更多的良性资本支撑,因为良性资本能给予电影更宽松的创作空间,让电影人静下心来专心创作,从内部拓展国产电影的生存空间。在版权方面,美国早已将版权切割并证券化,电影票房只占其中很小一部分,形成了DVD、品牌价值、衍生品三足鼎立的局面,这让投资者可以连续获得投资收益,形成了资本的良性循环。中国电影人可以借鉴美国同行的这一经验和做法。

     

        对于资方而言,在关注商业电影的同时,不妨也对艺术电影等其他类型的电影给予更多关注,因为当市场高度同质化后,进行市场细分是必然要求,只有引导资本向中小成本电影领域流动,推动电影产业的精细化发展,各路资本才能在电影行业获得持续性的回报。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