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前,我们穿的是妈妈手工缝制的粗布衣服;进入工业化以后,我们穿上了个性化衣服,从这时候起,差异化需求与同质化生产的矛盾就成为服装业的一个痛点。能不能整合工业化生产资源,让顾客以低廉的价格享受私人定制般的服务?
在青岛红领集团的酷特智能系统上,通过量体等方式采集到体型数据后,全世界各地的顾客都可以在客户端上定制服装。从款式、面料、色系到肩型、口袋、绣字等诸多细节,顾客均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和设计。订单生成后,系统实时传入工厂排单生产,经过自动排版、自动剪裁、工业化生产、智能入库,然后包装发货,送到客户手里,整个过程只有7天时间。
借助这个神奇的“魔幻工厂”,红领集团在中国服装制造业订单持续下滑、许多服装企业经营跌入谷底的背景下逆势飞扬,2015年服装定制业务销售收入年增长率在100%以上,其中70%的订单来自欧美市场。
十年探索,“魔幻工厂”惊艳亮相
成立于1995年的红领集团曾经是一家传统的外贸加工企业,以接单代工为主要经营模式。红领集团董事长张代理说,他用了十年时间,一直在执着地打造“魔幻工厂”。早在2003年,红领就开始摸索信息化与工业化紧密结合的新商业模式,并且将定制业务注册成立了青岛酷特智能股份有限公司,专注研究实践“互联网+工业”,创造了C2M(顾客对工厂)的直销定制平台。
在生产车间,记者看到每一件定制产品都有一个伴随生产全流程的电子芯片,C2M平台以指令的方式将订单信息转换成生产任务并分解推送给每个工位,每个工位通过电脑终端从互联网云端下载和读取电子芯片上的订单信息,按要求完成加工。基于物联网技术,多个生产单元和上下游企业通过信息系统传递和共享数据,实现了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大数据库,解决传统技术瓶颈
“个性化定制的瓶颈在于传统的手工打版。”红领集团总裁张蕴蓝介绍说,在西服制作中,打版这个环节相当于建筑业上的图纸设计。一个熟练的打版老师傅一天最多能打两个,还容易出现误差。如果使用手工打版,每天生产1500多套定制西服就至少需要近千个打版师傅。张蕴蓝回忆说,从2003年以来,红领投入数亿元资金,以国外客户为主体,用3000多人的工厂做试验室,研究积累了海量的版型数据、款式数据和工艺数据,囊括了服装设计行业的所有流行元素,建立了有超过百万亿种设计组合的数据库。“有了大数据的支持,一件西服只需要5分钟就可以自动排出版来。”张蕴蓝对记者说。
采访中,记者被工作人员带上了一辆外观极富魔幻色彩的大巴车。大巴上安装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3D量体仪,仅需一两秒钟就能自动完成量体,获取顾客19个部位的22个数据。“我们将在全球投放3000辆这样的量体大巴车。”红领集团董事长张代理表示,“我们将来不仅要卖定制西装,还要卖个性化穿着方案——不同场合、不同季节,从内衣到外衣甚至包括鞋子、箱包等在内的整套服饰解决方案。”(本报记者 刘艳杰 朱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