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4月20日 星期三

    医生写信挽留91岁拒绝治疗的病重老人,成为网络关注热点——

    “走入病人的心灵很重要”

    作者:本报通讯员 张桂芬 本报记者 严红枫 《光明日报》( 2016年04月20日 08版)

        “句句肺腑,字字真心,为楼医生点赞!”

        “感动,实实在在的好人。”

        …………

        近日,浙江杭州一名医生给患者的一封亲笔信刷爆了朋友圈。写这封信的是浙江省新华医院血管外科主任,他叫楼新江,今年48岁。收信人是91岁的老人,耳朵聋了,眼睛也花了,所以楼新江工工整整、一笔一画,把字儿写得很大。

        楼绍宥老人是一名退休教授,也是楼新江的一位老病人。2011年,楼老曾因为足部缺血性溃疡在新华医院血管外科治疗。当时楼老身体状况很好,每次复查都是自己走着来的。但从前年开始,楼老就没有来复查,直到今年2月,楼新江接到楼老女儿的电话才知道原委。

        2013年底,老伴儿查出肺癌,爱妻心切的楼老不再遵照楼主任“医嘱”每日锻炼身体,而是陪着老伴儿,煎汤熬药,形影不离。后来,楼老的腿疾又犯了,足部出现溃疡无法走路,但他不肯离开老伴儿去医院住院治疗,于是子女来找楼新江商量:能否让两位老人同住一间病房相伴住院。

        2月底,老太太陪着楼老来住院了,一个住19床,一个住20床,隔床相望,互为怜恤,子女都很孝顺,轮班伺候在病床旁边。

        “他们夫妻俩感情特别好,尤其是老太太,虽然是86岁高龄,重病在身,被癌痛折磨,但非常坚强乐观。住院时,经常下床走动,生活都能自理。”楼新江眼角有些湿润,他告诉记者,没想到的是,有一天晚上,老太太突然去世了。

        那天楼老病情危重,昏迷之间并不知道老太太已经离去,子女悄悄地瞒着楼老为老太太办了后事,并宽慰楼老:“我妈病重,转去省肿瘤医院治疗了,爸你安心治疗,等好一点儿再去陪我妈。”

        然而时间久了,老人开始不安心于自己的治疗了,每天都要打听老伴儿的情况,吵着要出院,不再治疗,还央求子女拍视频,让他见见老伴儿。

        如果知道老伴儿去世,他肯定会更加悲伤,怎么办?细心的女儿想到了爸爸的主治医生楼新江:“楼主任,我爸爸最听您的话了!您劝劝他吧!”楼新江答应试试。

        清明节那天,楼新江在家休息,他决定给楼老写封信,第二天上班交给楼老。

        “我有一个八十三岁的老父(母亲也于三年前走了),我总是跟老父说:人到了这个年龄,不是为自己活,是为子女活,有老爸在,这个家不会散。我们做子女的总惦记着这个‘老家’,有老家回是做子女的一种幸福。”

        “老先生,我写这些,只是希望您振作精神,快点康复。在活着的这些时日里,少给子女留下一点缺憾,这才是一个老人最后能给子女的慰藉……”

        楼新江写了整整三页纸,这封信里,有楼新江鼓励楼老接受治疗的劝说,有站在为人子女角度传递给老人生活的希望,还有对生命质量的探讨。他告诉记者:“老人已经没有听力,平常交流都是写字,所以我决定写信。他眼睛也花了,字写得大,不敢潦草。”

        老人看了信后,非常感动,将信珍藏起来。楼新江查房时,老人一直握着他的手,一个劲地说谢谢,并在病床上开始活动起自己的下肢展示给医生看,还表示:“楼医生,我要为家人多活几年!”

        “简简单单一封信引来一片赞美,我有点儿招架不住了!我们总重复着这么一句话: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在安慰。病,三分靠医,七分靠养,身体器官上的病易医,心理精神上的病难治。‘外科医生仅仅有高超的技术远远不够,学会走入病人的心灵,这很重要,但不易做到!’这是1987年我还是实习医生时我的老师施维锦教导我的!”楼新江说。

        记者从楼新江同事那里得知,楼新江还是一名网络红人,在腾讯微博上开设医学常识、病房故事等话题,吸引了50万名粉丝。有如此关注度,楼新江却显得很平静。他说,在医护这个群体中,在医患之间,诸如此类的故事经常发生。

        (本报通讯员 张桂芬 本报记者 严红枫)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