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4月19日 星期二

    江苏理工学院:“工匠精神”领航人才培养

    作者: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王一宁 《光明日报》( 2016年04月19日 06版)

        作为输出人才的供给方,高校如何破解毕业生供需矛盾?“供给与需求的主要矛盾是有效供给不足,企业人才需求量较大,毕业生不符合用人单位‘口味’,才造成‘人才过剩’。”江苏理工学院党委书记王建华说,在人才培养的不断探索中,江苏理工学院用“工匠精神”领航人才培养,对接产业搞创新,培养出一大批俯得下身、钻得进去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定制班让学生“技高一筹”

     

        如何培养有“一技之长”的“工匠”?江苏理工学院给出的答案是:到企业中去,到市场中去。

     

        2013年起,江苏理工学院开设人才定制班,采用“学校培训+企业实训”相结合的模式,企业派工程师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中天钢铁集团与学校合作设冶金机械班、电气自动化班,共同培养现场设备维护技术人员,双方联合组建专业教师团队,共同开发课程,并完成课程教学和毕业设计指导等工作。学生毕业后即可到中天钢铁工作。

     

        目前,江苏理工学院有3个定制班,涵盖机械、材料等6个专业,定制班的学生还没毕业,就被企业抢订一空。作为校企合作的切入点,定制班已然成为将科技知识有效转换为生产力的有力载体。

     

        而走进江苏理工学院中德合作汽车实训基地,一套大型城市轨道交通模拟仿真系统映入眼帘,三辆德国教学用车整齐停放。这是江苏省首个中德合作汽车实训基地,学员接受培训并通过考试后,除获得国内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外,还可获得德国F+U培训学院颁发的汽车培训证书、德国手工业协会(HWK)颁发的汽车诊断与维修技师证。

     

        “工匠精神既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精神品质。”这种理念在江苏理工学院根深蒂固。近年来,学院坚持培养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实施“学士+技师”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要求毕业生具有极强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具备理论知识储备和追求完美的品质。

     

    “工匠精神”在创新中传承

     

        在江苏理工学院,培育“工匠精神”不仅要求学生在技能上精益求精,更注重开拓思路,引领创新。学校鼓励学生将专业知识、科研专利与创业资源整合,并对成熟的科技创业项目进行技术升级、产品完善、政策对接等市场化运作,使其对接产业,服务地方。

     

        “新则活,旧则板;新则通,旧则滞。”在江苏理工学院校长曹雨平看来,“工匠精神”的核心是一种信念,一种情怀,培育“工匠精神”不是因循守旧,而是要传递给学生一种思维方法,让他们在精神的传承中不断思考、不断创新、不断突破,将象牙塔的知识应用到生产制造第一线。

     

        (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王一宁)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