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4月19日 星期二

    诗歌走出去 步子如何迈

    作者:本报记者 韩业庭 本报通讯员 刘宇佳 《光明日报》( 2016年04月19日 06版)

        俄罗斯诗人曼德尔斯塔姆曾写道,诗人是在海边漫步的人,扔下了一个写满心事的漂流瓶,他盼望在遥远的某一天,被一个异域的有缘人捡到,在风中读他的诗。

     

        在全球化时代,诗人及其作品被动地等待有缘人,已经不符合现代传播之道。要让更多的人领略诗的魅力,诗歌就必须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为推动中国当代诗歌在各语种中的翻译与传播,由北京语言大学中国文化对外翻译与传播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诗歌对外翻译与传播高层论坛日前在京举办。来自13个国家的数十位诗歌界人士齐聚一堂,共话中国当代诗歌的翻译与传播之道。

     

    中国当代诗歌国外传播不容乐观

     

        相较于中国当代小说、散文等文学类型,中国当代诗歌在海外的传播情况并不乐观。比如,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作品被译成法文并在法国刊发的中国诗人(含台湾诗人)共有88人,其中只有23人的作品出版了单行本,大多数人的诗歌译作是以单篇的形式发表在杂志上或收录于诗集、诗选中。“所以,一提起中国诗歌,很多法国诗歌爱好者一般会想到李白、杜甫,而很少有当代中国诗人的名字和作品能被叫得出。”曾在法国研修法语的诗人李金佳说。

     

        多次造访西班牙的翻译家、北京大学西班牙语语言文学系教授赵振江,每次到西班牙,都要去当地的书店转一转。他的感受跟李金佳十分相似,西班牙书店里的中国诗歌作品多是李白、王维、杜甫等古代诗人的。有些当代诗人如西川、翟永明的作品虽然被翻译成了西班牙文,可在当地书店,也难遇到译本,“这说明印量很少”。

     

        比利时诗人戴维·詹诺尼也是一位出版人,他曾出版了19本外国诗人的诗歌集,但可惜没有一本中国诗集。据他介绍,比利时会有很多诗歌节,诗歌节上会有很多诗集被销售,但却很难看到中国诗歌的影子。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中国阿拉伯文学研究会秘书长薛庆国介绍说,在阿拉伯语地区,不仅很难看到中国当代诗歌的译作、译本,甚至在网上也很难搜到关于中国当代诗歌的信息。

     

    是什么阻挡了中国诗歌传播的步伐

     

        进行跨语言传播,首先要解决的是翻译的问题。中国当代诗歌在国外的传播不容乐观,最重要的原因是缺乏足够的、优秀的诗歌翻译人才,这是论坛上所有与会人士的共识。

     

        李金佳举例说,23位出版过法语单行本的当代诗人,其中一半人的作品是同一位译者翻译的。这位译者很优秀,为中国当代诗歌的对外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是同一个人翻译的,所以从北岛到于坚,所有人的译作都是一种风格,十分不利于对外传播,“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就是翻译人才过于缺乏”。

     

        诗人、翻译家树才10年前就有一个中国当代诗歌的翻译出版计划,打算翻译30多位中国当代诗人的作品并出版一本诗选。国外的出版社很早就敲定了,可10年过去了才翻译了10个人的作品,诗选仍不见踪影,主要原因是“让法国诗歌界感到满意的翻译人才太缺乏”。

     

        翻译报酬低让很多人不愿进入诗歌翻译领域。李金佳半开玩笑地说:“在法国,翻译活动成了对翻译者的一种惩罚,因为翻译的稿费很低,一般发表在杂志上的译作甚至都没有稿费。”基于此,每每李金佳想找人一起合作翻译作品,他都不好意思跟人家开口,“没有报酬,总不能让人家白干活吧?”

     

        戴维·詹诺尼也提出从事翻译工作需要经费,但现实的情况是经费的缺乏阻碍了他们的很多翻译出版计划。另外,戴维·詹诺尼和他的比利时出版同行,在翻译出版中国诗集时,需要具有专业眼光的人帮助他们挑选诗歌作品,但这样的人才目前也很少。

     

    中国诗歌的翻译传播之道

     

        诗歌翻译最大的障碍是人才缺乏,因此所有与会专家都认为,中国应加快诗歌翻译人才的培养步伐。

     

        不过,翻译人才的培养有时比诗人的成长还漫长,一些专家认为,与其消极等待翻译人才,不如建立一种新的翻译合作机制。树才就建议,诗人、语言学者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可以一起参与诗歌翻译,比如由精通外国语言的语言学家先将中国诗歌作品译成外文的初稿,再由外国的诗人对初稿进行润色,从而转化成诗的语言,相关领域的专家则帮助解决一些专业术语问题。

     

        英文是使用最广的国际性语言,目前我国精通英语的译者比较多,精通其他语种的翻译人才相对少些。赵振江则建议可以借助“英文”的中介角色走一条翻译的捷径。比如,要将中国诗歌翻译成西班牙文,可以先把诗歌翻译成英文,再由西班牙语国家的译者将英文译成西班牙文。最后,由中国懂西班牙语的诗歌翻译者对照中文原文对西班牙文翻译进行修改。赵振江认为,这样可以解决小语种翻译人才不足的问题,也可以大大提高翻译的效率。

     

        戴维·詹诺尼则建议可以在国外尝试出版混合型诗集。比如,要在比利时出版一本诗集,里面可以收录10首比利时诗歌,同时再收录10首中文诗歌,这样的“混搭传播”有利于提高中文诗歌的到达度和接受率。

        (本报记者 韩业庭 本报通讯员 刘宇佳 )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