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4月11日 星期一

    《白毛女》:用3D技术传承红色经典

    作者:赵葆华 《光明日报》( 2016年04月11日 14版)
    电影《白毛女》剧照。CFP

        《白毛女》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公开发表后,延安鲁艺在新秧歌运动中创作出的中国第一部新歌剧,也是民族歌剧的里程碑。一部《白毛女》曾鼓舞了千百万人投身革命队伍,推动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堪称新中国文艺的奠基作之一。

        传承红色经典,就是传承红色精神火炬与红色文化血脉。今天,歌剧《白毛女》又以3D舞台艺术片的形式面对新观众,并于3月25日在全国公映。事实证明,影片不但让那些对《白毛女》耳熟能详的老观众深受感动,同样令新观众,特别是90后观众备受鼓舞。歌剧《白毛女》体现了典型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从“时代与人”这个根本命题出发进行创作,书写底层穷苦人民的苦难命运与反抗遭遇。以充满艺术感染力的主角喜儿的曲折传奇,改变了时下青年普遍认为红色经典只是说教的误识,有助于他们了解旧时代穷苦大众翻身解放以及中华民族走出苦难的历史进程。旧社会让喜儿由人变成“鬼”,新社会又让喜儿由“鬼”变成人——人物命运和故事走向,体现了埋葬旧社会的革命时代大趋势以及推翻剥削制度的革命必要性,在今天改革步伐快速前进的时代背景下,重新翻拍经典歌剧《白毛女》,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时下对经典的改编存在两个严重问题,一是不尊重经典,随意对经典进行解构甚至颠覆和消解,把经典作品改写得面目全非。二是普遍存在疏离现实主义的倾向,现实主义被污名化,沦为落后陈旧的代名词,导致现实题材作品欠佳。在这一背景下,导演侯克明率领其团队将红色经典《白毛女》拍摄成3D舞台艺术片时,也产生过是否应该将红色经典题材进行现代转换的疑惑。而事实上,在《白毛女》原作中,对黄世仁这一旧时代被埋葬阶级的代表人物的批判不仅仅停留于道德层面,更具有改革过程中批判旧社会、催生新社会来临的意义,所以保存这个故事节点和主干冲突,正体现了深刻反映时代亟待变革的现实主义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此为契机,创作团队达成共识,遵循保留故事线索、人物形象、戏剧高潮、音乐结构、经典叙述的改编取舍原则,紧紧抓住经典文本本身和现实主义这个核心。

        传承红色经典,既要尊重原著的思想精神及艺术表达,同时又要注重创新。运用3D数字技术手段拍摄歌剧舞台艺术片就是国内首次大胆创新。此前电影市场上的3D电影多为魔幻、奇幻等题材的视觉奇观大片,而3D舞台艺术片《白毛女》却没有炫耀3D科技手段,而是用技术助力该片的艺术表达、推动该片广泛传播,为国内3D电影制作团队在制作观念上提供了新的方向。3D技术应用于传统歌剧,最重要的是在舞台视觉艺术呈现上的质变。在翻拍过程中,对于已形成民族特色的经典歌剧《白毛女》,只有忠实于原有舞台艺术精神,才能把这些经典表达传承下去,但又绝不能照搬舞台表现形式。在此情况下,3D科技手段拓展了舞台空间、创造仿真环境,更有助于实现情景交融的表达效果。

        此外,红色经典的传承重在基于原著基础上的微调与取舍。在传统歌剧与当代3D电影两种艺术形式之间,既要尊重传统,又要作出适应当代审美习惯的改编与调整。可见在原有基础上做出改动是一件富有挑战性的工作,由原版长达四个半小时的歌剧演出转换为电影,必须实现两个小时的压缩尺度,因此影片主创团队精简了传统歌剧《白毛女》的说和唱两个部分,二选其一,力避复沓,反而使得本片张弛有度、节奏分明,情绪释放也更有感染力,符合当代观众的观影习惯,消解了观众的观影门槛。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文艺创作应该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生活。《白毛女》3D舞台艺术片体现了这一指导精神,为我们传承红色经典提供了成功的范式,也为我们引领电影新风尚作出了大胆的实践。

        (作者为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名誉副会长)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