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4月08日 星期五

    域外丛话

    家的眼睛

    作者:刘荒田 《光明日报》( 2016年04月08日 15版)

        位于旧金山海滨的家,正门对着街道,街道另一侧靠近交通繁忙的日落大道。屋子的正面有两个落地窗,我将之喻为家的眼睛。

        家在湖边,可领略槛外的水月风情;家在景区,轩窗就是名胜的剪贴。莫奈在大溪地的房子,窗子的框想必填入了睡莲四季的光影和姿态。这些我岂敢奢求?家在城市,窗户面对完整的世相也蛮不错。所谓“完整”,就是既有夜莺和鹧鸪的鸣啭,也有鸦噪和鸟粪;有意气风发的慢跑,也有恶心的吐痰;既有蒲公英和松果,也有散布的空瓶罐和废纸。最大量的是遛狗图,狗的品种固然齐全,遛者服装、姿态和品性也足够丰富。每次望出去,即景是横切面;看得久了,就成纵剖面。邻居的一只苏格兰牧羊犬,酒红和雪白两色有如云图,出世不久就在林荫下学跑步,长大了爱追蝴蝶。每天两次,退休的调酒师汤姆牵着它庄严走过。十多年过去,汤姆和它的爱犬,名字都立在郊外墓园。

        20多年前,我陪一位上海来的画家逛旧金山闹市的画廊,他在路上说:“俗气的画,我看了要用清水洗眼。”人间当然是俗气的,但我的窗户不必洗。早上,边往嘴里塞面包边往候车站小跑的上班族,傍晚,手交叉在胸前而不扶车把的自行车手,夕照里,穿着情侣装的老夫妇,都透出人间的安宁,尽管难免“俗气”。

        这几天,窗户摄入的画面,更教我感动。花旗松下,一个遛狗人在忙碌,狗守在他身边。他一只手操纵一个加长的夹子,收集草地上的垃圾,另一只手提着打开的塑料袋,袋里已差不多满了,是废弃在地上的报纸、餐巾、午餐盒、汤盅、咖啡杯——怪不得我的视野如此清爽。尽管因遭遇千年一遇的大旱,市政府的园林部门已关停所有自动喷灌器,草地早已枯蔫,然而一片枯黄却因剔除异物而显出坦荡和纯净,一似故土秋日成熟的稻田。而这功劳,得归于这位遛狗人。

        次日,又看到他埋头做同样的事。我带着好奇,向他走近。看清了,竟是位同胞,岭南人脸相,年纪70上下,岁月把机灵化为圆融,老得相当耐看。动作麻利,夹子起落,脚步紧随,他的狗狗在旁边咻咻,算是唯一的啦啦队员。我站在他旁边等候,好不容易才逮到他站直,稍事休息,我向他打招呼。他微笑着回一声哈罗。我想套近乎,互通姓名,说说天气,重点在感谢他对社区的奉献。如果他接茬,我便问问他是否属于某家教堂,来自何处,移民多久,退休前干什么。如果投机,便成为朋友,下一次交谈的地点是五个街区以外的咖啡馆。可是他马上低头忙开了,不再说闲话。这是资深上班族所养成的习惯——干活时精神须集中。我只好打住。美好的谜,改天再解开。

        一个黄昏,落日卡在花旗松叶丛里,成了可爱的大花脸。他又出现了,依然是灰蓝色夹克,夹子,垃圾袋。身边,亦步亦趋的狗。黄金一般的余晖成了背景,蔼然的光在他身体边沿镶起金边,金边洇开去,和衣服融为一体。身体移动时,仿佛有微光迸射。我紧紧贴着窗户,目光追随着他,脑海泛出一个类似的影像——我风烛残年的祖父。深秋,桉树林,黄昏,也是这样的余晖,给祖父右肩歪斜的身躯镶上光彩迷离的金边,他手里也有类似夹子的长铁针,不同的是铁针用来收集肥厚耐烧的桉树落叶。由于“文革”耽搁,他到70岁才从供销社办理了退职手续,靠一次性发放的几百元度过晚年。为了帮补家计,老人家天天在林子里收集燃料。奶奶已去世,他唯一的伴侣——老猫懒洋洋地待在家里的灶旁。相似的身影,不同的人生意蕴。

        我把家里的人都叫到窗前,一起向提着垃圾袋走动的老义工,致以崇高的敬意。他,无疑是我家“眼睛”摄入的最好景致。

        (作者为美籍华人作家,美国华人文学写作协会会长,有散文集多种)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