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4月07日 星期四

    借他山之石突破核心技术瓶颈

    作者:邓垚 《光明日报》( 2016年04月07日 12版)

        在世界经济发展中,核心关键技术的落后并非发展中国家独有的问题。即便是现在位于全球技术前沿的德国,也曾经面临这一难题。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忽视了微电子技术对于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作用,德国微电子技术及半导体工业全面落后。

        面对不利局面,德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微电子技术发展规划,并对核心关键技术的研发予以直接资助,大力支持本土企业加大对外合作研发的力度,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以西门子为例,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先后与飞利浦、东芝、IBM、摩托罗拉等世界强手合作,迅速学习并掌握了半导体芯片的先进技术和生产工艺。相关资料显示,西门子公司通过对外合作,少用了3至4年的时间,赶上了世界先进技术水平。

        美国的半导体产业也曾在20世纪80年代被日本赶超。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严格限制半导体产业的产品进口及外资的引进,为本国企业提供低息贷款,并投入大规模资金用于对引进的技术进行二次创新。不仅如此,日本政府积极推动行业内的企业相互持股,甚至要求企业家定期聚会进行交流,进而营造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行业内的技术流动大大增强。1986年,日本成功实现弯道超车,成为全球第一大半导体生产国。

        面对日本半导体产业的挑战,美国并未采取大规模资金支持的方式,而是通过政府采购、国际贸易等政策的协调配合,为本国半导体企业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同时,鼓励企业家发扬创新精神,积极推动建立产业联盟并形成创新合力,利用人力资源、基础技术等方面的比较优势,重塑半导体产业竞争力。2003年,美国半导体产业重夺头把交椅。

        从美日德三国在推动半导体产业创新方面的经验看,日本以政府主导,美国以市场主导,而德国介于二者之间。对于中国而言,单纯依赖政府或者市场都很难补好核心关键技术的短板。日本模式容易引发贸易争端,而美国模式则对人才和技术的积累要求过高。因此,中国需要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一方面,以包容的心态加强技术合作,加快核心关键技术的研发。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欧日发达国家先后推出“德国工业4.0”“I-Japan”等战略,意图利用其已有的技术优势抢占未来经济发展的制高点。这意味着我国企业未来将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但同时也是难得的技术合作机遇。受惠于全球最大的市场规模,中国企业在实现创新的商业化方面逐渐具备了比较优势。不仅如此,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经济体,在高素质劳动力供给、基础设施和供应商体系方面,也具备了一定的优势。充分发挥这些比较优势,将为我国与发达国家开展深度技术合作打下坚实基础。

        另一方面,核心关键技术的研发要立足国内,不能一味依赖对外合作。我国政府部门需要按照产业发展的规律,制定合理的规划目标,积极推动大型企业牵头重大科技项目,组建由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共同参与的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形成研发合力。同时,继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等相关法律制度,配合财税、金融等方面的配套政策支持,充分发挥产业投资基金的作用,加大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

        总而言之,用好市场和政府两只手,实现“自主创新”与“技术合作”两条腿走路,中国有望突破核心关键技术的瓶颈,从供给侧夯实新一轮经济景气的基础。

        (作者单位:华信研究院)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