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4月05日 星期二

    上海城南的沧桑巨变

    作者:熊月之 《光明日报》( 2016年04月05日 11版)
    《上海的城南旧事》 马学强、龚峥主编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上海世博城市最佳实践区(以下简称园区),北至中山南路,南至黄浦江,东至南浦大桥,西至保屯路、望达路。2011 年,在黄浦区与卢湾区合并为新黄浦区以前,此地原为黄浦区半淞园街区与卢湾区的一部分,今均属黄浦区。

        这一带的早期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唐天宝十年,即公元751年,上海地区第一个独立行政建置的华亭县设立。华亭下辖22个乡,包括集贤、修竹、高昌、长人等,园区所在地其时属高昌乡。高昌乡下辖四个里,即高昌、盘龙、横塘、三林,园区所在地属高昌里。1292年(元至元二十九年),元政府设上海县,高昌乡属之。在明清行政区划中,园区所在地一直属于松江府上海县高昌乡,主体部分兼跨二十五保的十四图、十五图等,一小部分属于二十四保。

        上海县设立时并未筑城,到1553年(明嘉靖三十二年),因倭寇侵扰,才筑起县城。园区所在地被习称为城南地区。

        明清时期,上海地区社会经济相当繁荣,园区所在城南一带居民渐多,炊烟袅袅,邻里相望。鸦片战争以后,上海被辟为通商口岸。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上海城市快速发展,成为中国最大城市与多功能经济中心,园区所在地也沧桑巨变。

        纵观园区所在地在近代演变的历史,有一个特点极其鲜明,即区域命运与国家命运一起跳动。区域发生巨变的第一个契机,是洋务运动的兴起。江南制造局的创办,是中国历经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两次重创以后,痛定思痛,奋起学习西方坚船利炮的结果。晚清时期,江南制造局是中国政府官办的最大兵工厂,制造局的工业水平代表了中国的工业水平。区域发展的第二次契机,是1900 年以后,上海地方士绅兴起地方自治运动,开展以铺路、造桥、装设路灯、改良市政、加强市政管理为重要内容的城市近代化运动。这是仿效租界市政建设与管理、不甘落后、见贤思齐的爱国运动。城南地区是这次运动的重点区域。经此运动,城南地区环境有所改善,为日后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区域发展的第三次契机,是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上海特别市成立,租界以外的上海地区被纳入大上海特别市发展规划。此后,城南地区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时期。大上海特别市计划,是上海华界当局不甘于其市政建设与管理落后于租界,带有强烈的爱国主义色彩的建设运动,其规划制订、市政蓝图设计,都有与租界一争高下的内涵,带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特色,其中心地在江湾,但城南也是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三次契机,表现方式有所不同,但其精神实质则一以贯之,就是不甘落伍,振兴中华。

        区运连着国运,园色凸显国色。最能反映园区所在地兴衰与国家命运脉搏一起跳动特点的,是1937年“八一三”事变以后,侵华日军飞机野蛮轰炸南市,投下8枚炸弹,炸死炸伤七百余人,风景秀丽的半淞园被炸为废墟,繁忙热闹的上海南站被夷为平地,其他诸多现代企业、市政设施也横遭摧毁。一度道路宽畅、厂房林立、繁荣昌盛的城南地区,变得瓦砾遍地,尿粪横流,蚊蝇乱飞,满目疮痍。

        从抗日战争爆发以后,直到1949年上海解放,园区所在地经济社会一直与脏乱差联系在一起,棚户连片,人口拥挤,环境肮脏,治安混乱。尤其是南车站路、厅西路、保屯路、西凌家宅、惠祥弄等地的草棚简屋最为密集,环境最为恶劣。解放前夕,这一地区在政治上是江南造船厂、南市发电厂进步工人进行抗日反蒋的地下斗争之地,同时又是流氓横行、恶霸当道和各类社会渣滓麇集之所。

        解放以后,园区所在地长期属于蓬莱区(后为南市区)半淞园街道,居民95%左右是劳动人民,内以工厂工人、三轮车、场车、建筑和手工业工人占多数。人民政府对园区所在地大片棚户区进行了改造,在南车站路、保安路建成一批市民新村。至20世纪80年代,所有臭水浜都被填平,建成多条柏油马路,建造了200多幢工房。改革开放以后,园区所在地实行大面积旧区改造。2000年,原黄浦区和南市区“撤二并一”后,淞园小区陆续拆除危棚简屋1万7千平方米,动迁居民2800余户,单位44家,当时规划这里将建设各类建筑40万平方米,其中住宅33万平方米。2002年以后,随着上海世博会积极筹办,给园区所在地的城市更新带来了脱胎换骨的契机。作为浦西世博园区的主要参与者之一,半淞园区境内的中山南路、西藏南路口社区拥有近1平方公里的世博用地,被规划为浦西世博园的“陆上大门”。为了擦亮这浦西世博“第一扇窗”,半淞园社区围绕“旧区改造”,努力演绎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建设现代宜居城区,推动居住区建设的定位逐渐走高,社区居住形式出现多元化。园区所在地在宜居环境品质、低碳生态模式、工业建筑再生、科技集成应用和地域文化特色方面,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百年老厂房变身“星级绿色建筑”,南市发电厂成功改建为“城市未来馆”,使其成为上海城市变迁的见证者。发电厂于2007年正式关停,实施综合改造。发电厂区内高达201米的大烟囱,变为以不同颜色展现天气状况的“世博气象景观塔”。其他一些工业建筑,分别被改造为多个城市参展者的“案例联合馆”。

        (作者为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城市史学会会长、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复旦大学教授)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