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功明是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五道水镇汪家坪居委会一个普通的土家族汉子,他用16年时间做了一件让人赞叹的事情——用养殖大鲵技术帮助246户贫困户脱贫,其中产生了62个百万富翁。
春暖花开时节,记者采访了这位土家汉子。
感恩大鲵
“大鲵就是娃娃鱼。我与娃娃鱼有缘。”陈功明向记者讲述了一段往事。1963年夏季的一天,年幼的陈功明到澧水河里洗澡。他饿得发慌,眼前金星飞舞,吃力地爬上沙滩便昏迷过去了。他被什么东西碰触,苏醒过来,见一条大鲵从他旁边爬过。他使尽力气扑上前,抓住那条大鲵卖了钱,吃了碗面条才缓过神来。
陈功明养殖大鲵,是从20世纪末开始的。1989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颁布实施,大鲵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同时允许单位和个人按照规定出售驯养繁殖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或者其产品。陈功明便不再捕捉野生大鲵了,开始依法尝试驯养繁殖大鲵。
第一道难关,是大鲵繁殖孵化率低下的问题。此前,桑植县大鲵研究所与湖南省水产研究所合作,从野外捕捉大鲵,对大鲵进行人工催产,成功孵化出了稚鲵。然而,陈功明运用这套大鲵全人工催产技术后,发现存在缺陷,大鲵胚胎发育至尾芽期死亡率较高,而且发生了大鲵形体变异的现象。如何改进呢?一天,陈功明在小溪边逗留,眼前一亮,何不模拟自然环境做大鲵繁殖实验呢?1998年,他几乎花光所有积蓄,买种鲵,建基地,开始仿生态大鲵繁殖研究。
大鲵繁殖的方式是体外受精,陈功明发现,雄鲵和雌鲵发情常常不同步。他一边买来《大鲵的繁养技术》等书籍学习,一边向张家界市畜牧兽医水产局总工程师刘英请教。刘英告诉他,促使雄鲵和雌鲵发情同步,除了其他条件外,还必须补充外源性激素。还可以让雄鲵去有水花的地方冲浪,利用自然运动的物理方法,刺激雄鲵发情。于是,他适时给雄鲵和雌鲵投喂青蛙、螃蟹等富含激素的饵料,还在每个仿生态大鲵繁殖基地里筑造了可产生水花的几道小水坝,让雄鲵去冲浪。
陈功明成功了,将大鲵孵化率由人工孵化率10%左右,提高到95%左右。湖南省水产专家王海文高度评价:“这项技术填补了湖南省空白,在全国乃至世界也处于领先水平。”
陈功明——
小时候家里很穷,吃了上顿没下顿。自从抓了第一条大鲵卖给供销社,我先后抓了几百条大鲵卖了贴补家用。大鲵救过我的命,帮我们家度过了饥荒岁月。后来,国家颁布法令保护大鲵,我才知道大鲵处于灭绝边缘。不能让对我家有恩的大鲵断子绝孙,这是我起初研究大鲵的动力。
大鲵扶贫
陈功明用养殖大鲵技术帮助贫困户,是从2000年10月开始的。五道水镇汪家坪居委会贫困户陈文武全家6口人,靠他烧木炭、卖柴火、给别人犁田的收入维持生计,所住的木房摇摇欲坠。
“同我一起养大鲵吧。”陈功明说明来意。
“我每天出去打工还能捞几块钱,买几斤米回来。跟你养大鲵,一家人吃什么啊?”陈文武婉言谢绝了邀请。
次年3月,陈功明听说陈文武给别人犁田时弄伤了腿,特地前来探望。陈文武躺床上,伤腿包扎着不能动弹。陈功明先是嘱咐他安心养伤,又动员他养殖大鲵。
“等腿伤好了,再考虑考虑。”陈文武回答。
不久后,陈功明第3次来。没等陈功明开口,陈文武动情地说:“再不答应养大鲵,我陈文武就不识好歹了。”
没资金,陈功明帮陈文武到镇信用社贷款4800元,买回80尾大鲵小苗。没场地,陈功明腾出自己的部分场地,让陈文武养。
陈功明帮助的另一个贫困户孙成铁,成为当地养殖大鲵产业支撑移民异地搬迁的示范。
孙成铁原住五道水镇茶叶村,地处深山老林,沟壑纵横,自然环境恶劣,村里不通公路、不通电。镇政府准备对茶叶村进行移民搬迁,却因没产业支撑,移民搬迁工作迟迟没有开展。
2010年,陈功明在汪家坪居委会一块300多平方米的土地上投入70000多元建起了大鲵养殖池,还赊销了200尾大鲵小苗,让孙成铁养起了大鲵。
孙成铁不懂技术,陈功明不厌其烦地传授。一天深夜,孙成铁发现大鲵小苗一个个鼓着肚子浮出了水面,他慌忙给陈功明打电话求救。陈功明赶到现场,确认这种现象是饵料投放过多引起的,迅速将大鲵小苗放进药水里浸泡片刻,再把大鲵小苗捞出来晾两个小时,大鲵小苗转危为安。
如今,陈文武和孙成铁都生活富足,修了新房,还买了小轿车。
陈功明——
我用技术繁殖的鲵苗供不应求,赚了钱心里高兴。可是看到不少乡亲的日子依旧过得贫苦,我心里又不舒服了。我感恩大鲵,觉得应该让大鲵种族更加兴旺。如果利用养殖大鲵技术拉乡亲们一把,不是既帮了乡亲,又实现了感恩大鲵的愿望吗?
扶贫接力
中学教师葛勇家住桑植县洪家关白族乡,微薄的工资支付全家5口人生活开销,加上妻子长期患病,雪上加霜。陈功明知道这些情况后,专程来到学校对葛勇说:“你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养大鲵,改善家庭经济条件。”葛勇是生物教师,对养殖大鲵很感兴趣。
2004年9月,葛勇凑了两万元,买了100尾大鲵小苗,送给陈功明代养。4年后,这些大鲵小苗绝大部分长成了大鲵种鱼。葛勇接着买了200尾大鲵小苗,陈功明又给他免费提供30平方米场地。5年时间,葛勇利用陈功明提供的场地养殖大鲵,赚了100多万元。现在,葛勇家里建起了仿生态大鲵繁殖基地,每年收入不菲。他把对陈功明的感恩,倾注到教学工作中,一门心思上好每堂课。
周玉荣的故事更加精彩。周玉荣全家6口人,两个孩子读书,父母经常患病,家里债台高筑。2010年5月,陈功明在五道水镇卫生院和他偶遇,决定帮他家养殖大鲵。陈功明给他无利息借款200万元,无偿提供技术服务,帮他家建起仿生态大鲵繁殖基地。到2015年,周玉荣家存池大鲵12000尾,价值达400多万元。
周玉荣富裕后,将全村的12户贫困户组织起来,于2012年成立了“水田坝村大鲵繁殖专业合作社”。现在,这12户大鲵养殖初具规模,摆脱了贫困。他们这12户表示,各自将帮助贫困户,把扶贫的接力棒传下去。
陈功明——
我的本事就是繁殖大鲵,靠大鲵帮助这些贫困户脱了贫,我就觉得活得有价值。人民选我当了市人大代表,我就得为老百姓尽力。一个人力量有限,光靠养殖大鲵技术是不够的。如果有一技之长的人都来参与接力扶贫,像滚雪球一样,到2020年,全国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就不愁不实现。(本报记者 唐湘岳 本报通讯员 贵术中 皮运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