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从辽宁省铁岭县镇西堡镇三台子村了解到,该村何英会老人27年前留下的一段录音,被认定为锡伯族最古老的一首民歌,至今已有300多年。经沈阳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杨久盛比对,这首歌与现在新疆歌曲《察布查尔赞》无论从句式、节拍、节奏、调式、旋律走向乃至一些典型乐句,都非常相近。
相隔万里、跨越百年的两首歌曲,为什么会有异曲同工的巧合?“最古老锡伯族民歌”发现者——原镇西堡镇文化馆馆长、现三台子村第一书记张继承说,这要从200多年前的锡伯族大西迁说起。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农历四月十八,清朝政府从盛京(沈阳)等地征调1018名锡伯族官兵,连同他们的家属共3275人,由满族官员率领,西迁新疆屯垦戍边。经过一年零三个月艰苦跋涉,到达新疆伊犁地区。现在的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就是当年官兵及家属驻地。留守在沈阳、铁岭等地的锡伯族人,由于不断地与当地民族融合,加之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改变,锡伯族语言、文字、艺术和习俗消失殆尽。
“1982年,我到三台子大队包队,在何英会老先生家吃过饭。老先生1933年曾在铁岭县立第五小学当教学主任,博闻强记,席间谈及了这首歌——“自从白山到银城,得定居/快乐生活从此过下去/我们好骑射/银州此箭场/经常习练武技/人马强。”张继承说,“一开始我还以为是一首诗,何老爷子立刻纠正了我,说,‘孩子,这哪是诗呀,这是我们锡伯族的民歌。’”张继承好奇,请求老爷子表演一番,老爷子毫不犹豫,从里屋取来笛子,吹两遍调子,然后唱了起来。据老人回忆,这首歌是他在十二三岁时,跟本村一位80多岁的锡伯族老人学的,原词有好几段,但老人仅教他唱了一段。
1989年秋天,全国开展民间艺术集成编写工作,时任铁岭市艺术研究所所长的徐天欣到各地文化站了解情况。在向调查组介绍本地文化情况时,张继承提到了何英会老人和那首锡伯族民歌。那时候,何英会已经82岁高龄,又在病中,调查组进屋时他正在输液。但一谈起锡伯族民间艺术,原本躺着的老人坐了起来,还给大家唱了一遍。
在场的杨久盛是个有心人,他用随身携带的录音机将老人的歌声录了下来,并根据歌词内容将其命名为《银城定居歌》。“《银城定居歌》和东北地区流传的民歌小调不同,歌曲开头以大三度起调,吐字一字一音很少装饰,且第一乐句结尾旋律逐级上行,一开始便给人造成一种挺拔、刚劲的气势。特别是第三乐句的旋律一直持续在高音区,同时配以前紧后松的号角式的节拍,给人以呼号、呐喊、勇往直前的动力。”杨久盛说,“这充分体现了骑射时代锡伯族人的精神面貌。”
锡伯族最初游牧于大兴安岭东麓,生存在以“嘎善洞”为中心的地带,世代以狩猎、捕鱼为生。“据镇西堡歪石村正白旗何乃卓的家谱记载,他们于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由黑龙江迁入辽沈地区,先在沈北新城子落户,15年后又迁到铁岭镇西堡三台子村。”杨久盛告诉记者,“这首民歌应是锡伯族移居铁岭地区之后不久产生的。铁岭在古代称为银州,歌词中的银城应是银州城的简称。”
现在,虽然何英会老人已经故去,但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来自全国各地的锡伯族同胞都会聚集在沈阳锡伯族家庙,隆重纪念自己的西迁节。这首澎湃的老歌,将成为维系新疆、辽宁两地锡伯族同胞的精神纽带。(本报记者 毕玉才 刘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