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3月22日 星期二

    品读

    塑造国家工业文化的灵魂工程

    ——我读《工业文化》

    作者:刘坚 《光明日报》( 2016年03月22日 11版)
    《工业文化》 刘光明主编 经济管理出版社

        工业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18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工业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工业产业体系,有力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显著增强综合国力,支撑我世界大国地位。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工业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而工业文化正是实现这一任务的灵魂工程。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强统筹规划和前瞻部署,力争通过三个十年的努力,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刘光明在撰写《工业文化》一书的过程中,先后考察了几十个国家和地区,调研了近百家国内外工业企业和工业设计协会,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丰富了本书的内容。本书顺应了我国作为世界工厂企业转型升级、绿色管理的国际潮流,进一步推动中国制造由“量”的优势向“质”的优势转变。中国社科院的有关专家对中国工业文化的发展进行了30多年系统跟踪,发现了一些极其重要的规律性现象,国内外大多数企业经营者都已经认识到工业文化建设对工业发展的重要性。工业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已经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同时也成为新世纪工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大力加强工业文化建设已成为我国企业界落实“十三五”规划,弘扬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及国家繁荣强盛的基础工程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这一论述,以“灵魂”的重要定位,凸显了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导向和引领作用。

        作为工业制造大国,我国正面临内外双重挑战。内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文化的引领至关重要;外部,我国主要竞争力依托低成本劳动力,但这一优势已经丧失。在此背景下,加速推进经济结构升级是唯一出路。作为工业制造大国,转型的核心还是工业制造业,其中有三个关键点:技术、体制机制和文化引领。可喜可贺,眼下正在掀起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其对产业的渗透程度前所未有。如若运用得当,通过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适时引导新常态经济,便可在新经济产业形态下实现弯道超车,进而推动国际竞争力的转型升级。因此,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应运而生。

        一个国家工业制造业的发展,推动其创新除了需要依靠新的体制机制外,更不能忽视的是工业文化的创新。过去多年来,我国作为一个追赶型经济体,通过产业政策的扶持,借鉴日韩经济体的成功经验,摸索出了自己的模式。但面对新技术革命,我国和那些走在技术前沿的国家一样,面临着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市场的试错成了寻找正确道路的重要探索方式。

        我国工业企业的管理思想和文化理念需要创新,而这对于我国产业升级转型尤为重要。现在大部分工业企业只注重生产技术硬件上的学习和引进,忽略了企业管理者自身理念的学习。虽然技术是企业生产能力的硬件指标,但我国现阶段产业转型所需要的是管理者在管理思想上的变革及相应的自我学习能力,这是企业管理者的必备基本素质,也是企业在转型过程中的必备“软件”。在互联网不断发展的现阶段,企业自身不能过于封闭,应当抱有主动开放交流、学习的态度。同时,产业转型不能操之过急,在相对复杂的环境中保持冷静,切勿盲目跟风。产业转型以及企业自身的变革发展都需要一定的时间,不能受外界影响频繁变动而难以持之以恒。

        中国经济发展到当前阶段,实体经济部门,特别是制造业部门需探索如何在新常态下实现更好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在新的技术革命下,中国制造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新一轮产业革命和新一轮技术革命浪潮中,如何更好地抓住机遇,实现中国转型升级,尤其是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更好地提升中国制造业的质量、水平和竞争力?因此,中国制造2025的目的就是希望在未来10—20年的时间内,实现中国制造业进一步发展和提升。工业4.0也好,中国制造2025也罢,最核心的还是落在工业制造业部门怎么转型升级上。而这个转型升级需要工业文化的引领,工业制造业转型升级将会影响未来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因为中国经济转型的根本不单单是提高服务业的比重,核心还是把制造业从价值链的中低端提升到中高端,因为只有制造业实现了中高端的发展,服务业才有可能更好发展,最终国家经济转型才可能成功。

        (刘坚,作者单位:国家发改委能源所)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