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月19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承办的2016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就“共享发展:向绝对贫困宣战”发表观点。
韩俊介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了大规模扶贫开发。过去35年内,有7亿人摆脱了贫困,对全球减贫事业作出巨大贡献。当前,我国把贫困标准具体化为“两不愁、三保障”,即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也就是说,我国的脱贫不仅看收入标准,关键要看有没有实现“两不愁、三保障”。
“2013年开始,我国开展了一项非常大的工程——派100多万人到每个村庄寻找贫困户与贫困人口。”韩俊指出,贫困的识别是多维的,脱贫的标准也是多维的。2010年联合国曾提出,要用教育、医疗和食品这三个维度来衡量贫困。可以说,中国要给每个农户建档,这就是多维识别贫困的生动实践。中国的扶贫政策也是以消除多维贫困这一理念为指导的。
在经济增速减缓的情况下,如何实现贫困人口在现有标准下全部脱贫?韩俊认为,关键在于贯彻精准脱贫、精准扶贫战略,从“大水漫灌”变为“精准滴灌”。
此外,今后要更加注重提高贫困人口的“造血”能力,把提高其自我发展能力放在第一位。能扶必扶,应保尽保,以这样的政策理念,一方面让有劳动能力的发展生产、摆脱贫困,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另一方面对丧失劳动能力的通过社会保障来兜底,避免陷入所谓的“福利陷阱”。
最后,韩俊强调,即使是发达国家,也会有10%左右的相对贫困人口需要扶持。所以,中国现有贫困标准下的人口脱贫之后,并不意味着中国的减贫事业画了一个“句号”,而是画了一个“分号”。减贫、扶贫济困永远在路上。
(本报北京3月19日电 本报记者 杨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