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所著《风吹来的地方》是一本散文集。作者用写实的手法,在时间的河流里溯源而上,书写自己的所历、所感,展现了一幅从乡村到城市、从昨天到今天的连续场景。同时在我看来,这本书也是一本形象生动的社会学作品,它可以说是一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变迁的生动画卷,也是一面观察社会发展复杂性多样性的有益的镜子。
阅读该书,首先感叹于作者细致入微的生活观察和细腻生动的文学呈现。作者以唯美的格调、诗意的描写,将当代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从一个微观角度自然而贴切地展现给读者。当你轻松愉快地读着一篇篇短文,那已然模糊的过去清晰起来,曾经枯燥的日子生动起来,更勾起人们许多温馨的回忆,使人不时发出会心的微笑,让人顿然有了一种融入而又超脱的放松感、享受感。正如该书《序》中所言:“充满了正能量”!
然而,一部好的作品,不能仅给人以美的感受,而且还要启发人们思考一些问题。读完《风吹来的地方》,让人不禁生发出对一些深层问题的关切和探究。
市场化和城市化是当代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的最深刻的变化,无疑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这一过程中如何兴利除弊?依然是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严峻社会课题,我们绝不能因为这个课题耳熟能详而忽略它。作为市场化城市化的一个缩影,正在加速推进的中小城市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关系着几亿人口的福祉、关系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由于这一过程必然涉及资源利用、垃圾处理、人口素质、文化心理等诸多方面,如果处理不好,也将影响更多人的未来福祉,甚至会影响整个民族的发展未来。
作者以其亲见亲闻,从一个侧面呈现了市场化城市化特别是新农村建设过程,给我们带来的新情况新挑战,为我们认识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直观的窗口。全书开篇《怀念一条河流》,细致而纠结地描写了其家乡河流——干滩的变迁。干滩是“周边十几个村子唯一的河”。过去,在这条河的源头,“泉水从泉眼里喷出来,竹竿粗细,水里还有股甜味儿”;干滩河道“水底均为金黄色的细沙,沙子极干净,撒一把在水缸或碗里,水一点儿都不变色。”相信这会让很多有着相似生活经历的读者产生强烈的亲切感认同感。但是后来的干滩,河道里堆满了各种建筑垃圾,水下是墨黑色的淤泥,河面散发出一股动物尸体腐烂的臭味儿。干滩两岸“和城市里外观一模一样的小区建起来了,但是排污系统、垃圾清理跟不上,结果生活污水、脏水直接排入干滩,使干滩的污染雪上加霜。”这一鲜明的对比,同样会在人们心中引起无限感慨。必须正视的是,市场化城市化在增加人们社会福利的同时,也迅速改变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如何治理新农村的污染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书中还写了一个叫丫狗的人物,他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快速致富,最后又因不走正道而一文不名,让人痛惜的同时又让人唏嘘。这个人物可以说也很具有典型意义,它提示我们,市场化的健康发展不仅是一个经济过程,而且也是一个社会文化过程。这些都启示我们,党中央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实践紧迫性。
现在,有时候人们会怀念过去农村生态的绿水青山和人际关系的简单淳朴。书中《莲子》一文,从另一个角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解剖问题的例证。莲子是村子里一名自幼患有癫痫病的农村女孩儿,疾病发作时会出现各种常人不能理解的行为。这本来应该得到人们极大的同情,可是在那时的农村,她却经常成为人们捉弄、欺凌和侮辱的对象,而且施虐者的主体是成年人!这提示我们,过去的农村绝不是仅有“出门闻犬吠,鸡鸣桑树颠”的浪漫,而愚昧落后也是其精神层面的底色。随着社会日益开放,人们视野日渐开阔,“农二代”“农三代”们正在不可逆转地抛弃其父祖辈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这说明,当代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正能量是起主导作用的,回到过去那“淳朴自然的状态”,不仅完全不现实,而且也不符合社会发展的方向。作者本人当年也曾和小伙伴们一起,朝着莲子身上吐过口水。今天,当作者回忆起这一幕时,心中充满了深深的愧疚和自责。作者的这种心理变化过程,不正是我们整个社会思想观念进步的一个缩影吗?
《风吹来的地方》是书中一篇文章的篇名,作者将其作为书名,一定是将其看作文眼的,这也的确是文眼所在。它启示我们,社会理想在付诸实施的过程中,其初衷与结果之间有可能出现脱节的地方,如果不能正视社会发展进步带来的副产品,那么社会理想的实现很可能会出现“异化”的结果。历史证明,这是任何社会发展都回避不了的现实命题。唯一正确的选择是,当我们在追逐梦想的时候,“总不能忘记我们的初心”,不要忘记出发时的方向。唯有如此,才会不断对我们的目标进行修正与校正,使事物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把消极因素减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