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革命的目的是实现战斗力形态的颠覆式创新,即新形态下战斗力产生的作战效能,较之旧形态下的作战效能发生革命性增长,而要达此目的,首先要发生对战斗力认知的革命。坦克最早由英军发明,而后法军虽将之纳入陆军建制,但还一根筋地打造由堑壕和堡垒组成的马奇诺防线,结果英法联军被最早发生坦克突击认知革命的德军打败。可见,最早萌发新型战斗力的军队,往往败给最早发生战斗力认知革命的军队。
每一次军事革命都颠覆传统战斗力基准指标。拿破仑战争以来,世界军事经历了大陆军时代、机械化军队时代,目前正在进入信息化军队时代,相应地,世界军力评估的基准指标也发生更替。
大陆军时代的军力指标,最基本的就是兵力规模质量。从历史经验上看,大陆军是以轻武器为主要装备的军队,从事大规模地面战争,并以近距离交战为主。1914年英国工程师兰切斯特应用统计学发现,从拿破仑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交战规律,这就是著名的“兰切斯特方程”。双方以步枪、机枪为主战武器展开近程交战,也就是视距内直瞄火力下的堑壕战,兰切斯特发现这样一条规律,任一方实力同己方战斗单位数量的平方成正比,即“兰切斯特平方律”。有学者对此解释:假定蓝军平均单位战斗力是红军的四倍,100名蓝军和400名红军近战后,当蓝军覆没时,红军仍有346人留下,只损失54人。由此揭示了“人海战术”和“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科学原理,进一步说,发挥兵力数量的优势可以抵消对手单兵战斗力、团营战术能力和先进武器装备等兵力质量的优势。这一结论与解放军以轻武器为主的落后装备,打败训练和武器先进的国民党军队,甚至美军机械化军队的成功经验高度吻合。
1.刷新战斗力评价指标关系着一支军队能否走出旧时代战争视野
机械化时代的军力指标,最基本的是平台规模质量。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快速进入机械化生产时代,各国军队掀起以装甲化机动化为标志的机械化军事革命。机械化军力已不再是用总兵力、总吨位计算实力,而是以战略轰炸机、导弹、航母、大型运输机、驱逐舰、战斗机等体现火力和机动力的高质量武器平台规模作为最基本依据。这符合远距离交战下一方实力与己方数量成正比的兰切斯特线性律:战斗力=参战单位总数×单位战斗效率。它表明:在机动力革命性提高之后,兵力数量的增长对战斗力的贡献已经弱化,而单位战斗效率的革命性增长取得优势地位。由此,轻步兵的战斗效率跃升到坦克、军舰、战斗机的战斗效率上来。进一步说,更新武器平台可以抵消兵力数量的优势,这是对大陆军时代兵力规模质量评价体系的颠覆。按照这一结论,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军队数量达到顶峰后70年来,美军兵力规模一直在衰减。
信息时代军力指标,最基本的是网络规模质量。2010年5月21日,美国国防部长盖茨宣布,人类军事史上第一个网络司令部正式成立。同年,美国《四年防务评估》论断:在21世纪,如果没有坚固、可靠的信息和通信网络,以及有保障的网络空间使用权,现代军队根本无法进行快速、有效的行动。由此掀起全球军事力量的网络化竞争热潮,同时提出了建构信息化军力评估命题。随着信息化的深入发展,美军率先进行军事转型,全球定位系统GPS、信息栅格GIG和C4ISR信息系统,成为战斗力评估的重要指标,体现出信息化军队特有的感知力、指控力评估,并且优先于火力、机动力。其实,早在1993年美国3Com公司总裁梅特卡夫就提出网络价值评估公式,网络的价值等于网络节点数的平方,网络的价值与联网的用户数的平方成正比,即网络的价值V=K×N^2(K为价值系数,N为用户数量)。这就是著名的“梅特卡夫定律”。这一定律告诉我们,信息时代的战斗力构成已发生颠覆性改变。网络规模质量具体指:国防和军队信息栅格的带宽、网络节点数量和一体化水平,还包括军事卫星的数量、导航定位和武器制导的广度和精度,以及大型相控阵雷达数量质量。同时还包括网络病毒、黑客等网络攻击手段的数量质量,网络防护、网络自修复和网络重组水平。这些都是全新的指标概念。为此,只有转变对战斗力构成及其评价指标的基本认知,信息化建设才能有正确而清晰的方向。
从兵力规模质量到平台规模质量再到网络规模质量,这三种不同时代战斗力评估指标演变,可以看出新军事革命发展的脉络。能不能刷新战斗力评价指标,标志着一支军队是否走出旧时代的战争视野。
2.网络中心战预示着力量网络及建筑于其上的体系对抗时代来临
认清战斗力构成指标革命的下一步,是认清战斗力组成方法的革命,发掘战斗力中革命性构成要素如何形成新型战斗力的规律。历史证明,每一次战斗力结构性变革,都是一个新型战斗力要素从辅助地位上升到主导地位,导致传统战斗力要么被淘汰,要么围绕新的核心战斗力重新构建作战关系,形成新的整体战斗力的过程。对此,谁先变革构成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谁就赢得军事变革的胜利,而科学预见战斗力要素重组的正确方向至关重要。纵观战斗力变革的历史实践,自大陆军以来的历次整体战斗力结构转变存在一条共同主线,这就是符合同时代的力学模型,因为战斗方式的进步与生产方式的进步本身是高度一致的。
军区体制是大陆军时代的产物,符合牛顿力学原理。牛顿力学视角下力量按层级增长的战斗力原理,形成典型的金字塔结构,造就便于近距离会战的大陆军编成。大陆军时代战斗力的组织遵循“人枪结合、逐级成军”模式,其中,追求兵力规模优势是体现单兵射击与格斗能力的数量累积效益;逐级编成的目的是有效组织兵力的行进、集结和战场展开。笔者与德裔美军官就普鲁士建立正规化陆军,为什么把一个步兵班编成12人进行了探讨,其结果是成横列纵队时能清楚听到班长口令,班与班之间要留间隙,一个排3个班成3列纵队,一个连成3纵3橫的步兵班方阵,最适合在战场展开。拿破仑战争时期,战场上几十万军队的会战最佳布阵经验,固化为延续到今天的集团军—军—师旅—团营—连排—班编成。这符合同时代的牛顿力学惯性定律,物体运动产生的作用力是物体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这里的物体质量就是兵力规模,而加速度则是交战双方机动速度之差。在大陆军时代步兵为主战兵种,双方机动速度都很慢,战斗力的增长主要靠编成的扩大,从班排战斗力到集团军群战斗力的形成都是单一的线性扩大,编制高一级兵力大3倍,结果战斗力就大3倍,体现了静态战斗力增长规律。在牛顿力学模型下,大陆军的会战有明显的交战线,排除谋略的运用和士气精神因素,在武器装备水平相当的情况下,规模大的一方压力就大,通过压力把战线推过去,从而赢得胜利。“大吃小”的规律一直延续到机械化战争时代,“牛刀杀鸡”的兵力优势往往成为最保险的制胜之道。直到海湾战争,美军已经有远程精确打击能力,但还是遵循牛顿力学原理,小心翼翼地在科威特战场上部署50万大军,在兵力上超过侵入科威特的伊拉克军队,才觉得有打赢的把握。
从军种体制到战区体制是机械化战争的产物,符合系统工程学原理。系统工程学视角下整合金字塔结构,形成便于立体突击的机械化军队编成,从军种编成体制转变到战区编成体制是其成熟的标志。从大陆军时代跨入机械化时代,从追求兵力规模转向追求平台规模,机械化军队在继承大陆军编成结构上做了改良,从便于近身格斗转向便于纵深突击。相对于大陆军时代是在步兵、炮兵、骑兵的分兵种成建制基础上的综合,机械化军队则是在步兵、炮兵、装甲兵、工程兵的分兵种成建制基础上,逐级形成陆军,以同样原理又逐级形成海空军。这就出现三大军种三个独立的作战金字塔编成。第二次世界大战激励机械化军队向陆海空三个独立战场发展。直到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军检讨为什么强大的机械化军队打不赢大陆军时代的志愿军,结论是面对灵活机动的志愿军,美军强大的空中火力与地面机动力优势没有协同起来,问题出在同一个作战区域内空军和陆军、海军编成上属于不同军种的金字塔。越战再次失败后,美军痛定思痛,应用整体大于部分和的系统工程原理,改造军种分立的作战体制,终于在1986年出台国防部改组法,实现了战区统一指挥陆海空军的联合体制。战区联合体制的创立是对大陆军体制及其后军种作战体制的一次革命,在一个战区内从军种独立的编制体制转向军种联合的编制体制,打破了陆海空三大军种分离的力量结构,刹住了兵力规模膨胀之风,压缩了指挥层次。现在美军全球部署的最大陆军单位是师,每个战区以立体突击为中心,以精密的计划协同实现陆海空军联合突击,由此军队发展转入追求武器平台的技术性能,包括士兵都走向技术职业,从而开辟高技术战争时代——军备竞赛拼比武器的代差级差取代了拼比集团军数量差。战区体制在质量效益上对军种体制、军区体制进行了否定,但随着建设资源流向各个战区,美军的军种竞争转而借战区之壳展开,形成战区间新的恶性竞争,结果导致信息化难成整体,这一教训值得吸取。
力量网络体制是信息化战争产物,符合量子力学原理。量子力学视角下战斗力要素融合链接结构,正在形成便于信息、兵力和资源全域流动的信息化军事体系,力量网络是其主要标志。随着系统动力学的问世,美军利用其反馈—控制逻辑建立动态战斗力模型,对打击力量进行动态调整,以获得最强的打击动能,谋求快速打开战役突破口。美军从20世纪60年代发展指挥控制系统C2扩大到指挥控制、通信与情报系统C3I,再把计算、预警侦察纳入进来成为C4ISR系统,并由此建立起数字化战斗力建设的系统动力学模型——观察—判断—决策—行动OODA模型。其最大贡献者——美国空军退役上校博伊德,被称为新军事变革之父,他主动运用系统动力学原理来发现运用信息获得战术进攻的优势。海湾战争后,信息价值得到全面重视,从人与武器中脱颖而出成为第三大要素,信息系统成为战斗力的倍增器。从海湾战争到科索沃战争,美军各军兵种建设“武器+信息系统”“人+信息系统”,使各级部队获得机动性、灵活性、精确打击优势,形成数字化战斗力。但数字化部队并没有打破战区军兵种层次结构的编制框架,信息系统是按编制序列配属,其本质还是兵力集中编成下的信息化作战,属于机械化向信息化延伸、信息化增值机械化的发展阶段。这一发展模式,很快遭遇战区内诸军兵种之间信息系统冲突的“烟囱”问题,其背后隐藏的本质问题是信息优势—决策优势—行动优势的信息化流程体制,与武器平台逐级扩大的机械化编成体制冲突,于是20世纪90年代末美军确立信息主导思想,发起网络中心战运动,实际就是让流程体制高于编成体制,实现信息和兵力、资源的全域流通,破除战区界限对信息系统进行全军整合。网络中心战的意义在于,它突破了军种中心论,也突破了战区中心论,以融入机制实现一切资源归网络,各种职能的网络中心担当全军力量的终极组织者,按需建立跨军种跨战区的作战流程,并以随机建立链接的方式在战术技术层面实现兵力兵器自主协同作战。网络中心战反映了量子力学原理,即大量粒子在网络上通过信息驱动产生协同运动,使得微观战术层面上——在远程分散条件下、不同军兵种部队编制下的指战员、武器平台随机产生作战组合。
相比按编成作战是固定而唯一的,按流程作战是随机而多样的,这极大解放了战斗力,彻底颠覆了机械化战斗力模型。这代表军队信息化发展大趋势,其本质就是全军性作战体系,把军种、战区力量融入一个完整的力量体系中来,建立全域链接,实行全域作战。网络中心战预示着力量网络及建筑于其上的体系对抗时代来临。在21世纪,不会网络语言的军事变革是伪变革。
3.力量网络的兴起造就作战效能认知的历史分水岭
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提出作战重心和战场顶点概念,其所谓重心就是攻击敌人的关键部位以使敌人快速到达顶点,而顶点的意思是敌人的兵力损失接近崩溃的时刻。以网络中心战为代表的力量网络的兴起,正在彻底改变对重心与顶点的认知,从而造就作战效能认知的历史分水岭。
从大陆军作战到机械化作战以消灭敌人重兵集团为重心,以兵力损耗为基准计算作战顶点,兰切斯特方程反映了“互联网+”之前的作战驱动,是集中式大兵团逐级串行传动模型,体现为杀伤力的渐进积累过程。海湾战争之后的信息化战争,以摧毁防空系统、制敌机动和破坏基础设施为重心,以结构损耗为基准计算战场顶点,立足于硬瘫痪的核聚变方程反映“军事互联网+远程精确打击”,其作战驱动是分布式小兵力群扁平化的并行联动模型,体现出常规作战破坏力的链式反应效果。
基于信息系统的远程精确打击不算革命,基于网络的远程精确打击才是革命。因为后者颠覆了执行预先计划和逐级指挥的串行结构,建立起几乎完全平级的侦控打评流程,链接出目标打击并行结构,使得高度分散的感知、判断、决策、行动单元,就像氘或氚这样的小原子在高温高速条件下碰撞之后聚合成氦这样的大原子,释放出能量,这就是核聚变的链式反应。从伊拉克战争到一小时全球打击构想,网络中心战运行体制重构了战斗力方程式,为美军的作战效能带来革命性增长。这种“互联网+”模式下的全方位目标打击取消了前后方之分,终结了按战线推移的作战历史,其作战效能瞬间爆发,不仅同时打击敌人的预警侦察系统和通信枢纽、防空兵器,造成敌人防御体系的神经痉挛;而且同时打击机动之敌,使敌人重兵集团陷入无法集结的境地;还同时打击敌人的城市基础设施,迫使敌国丧失抵抗意志。
美军空海一体战模型把作战重心转向网络、太空系统和军事领导层,以结构软损耗为基准计算战场顶点,立足于软瘫痪的核聚变方程预示新型作战力量走向主导地位。从海湾战争兴起的五环目标理论为结构瘫痪型战争提供了可行性。1988年时任美国空军司令部主管计划与作战的副参谋长助理约翰·A·沃登上校出版其毕业论文《空中战役(制订计划准备战斗)》,而后在美国《空军杂志》上发表文章《把敌人作为一个系统来打击》,进一步完善目标选择理论。沃登把目标分为五个靶环,由外而内的顺序本质体现出打击硬目标向打击软目标进步的方向,反映出作战重心的历史性转移。沃登把野战部队作为最外环,寓意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重心的机械化战争已经结束,消灭敌人重兵集团不再是必要的。处于第四环的目标是第四层——民众环。处在第二层的是生产设施环,它是国家战争机器正常运转所必需的能源和制造工厂。处在最高层的是领导人环,指敌方政治—军事领导层及其指挥控制通信系统。从第四环到第一环目标,美军在伊拉克战争到利比亚战争都得以充分展开,形成以硬瘫痪为特征的结构破坏型战争。但随着网络中心战体制成型,所有过去分离的信息系统全部处于一个军事互联网之上,而且快速发展的新武器新兵种也都是“互联网+新型力量”模式,这就给软瘫痪提供了条件。也就是说,还没发生流血冲突之前,还没构成传统意义上打响第一枪之前,网络攻击、电子战、卫星对抗就使敌人作战体系的支撑平台瞬间坍塌,战争的顶点瞬间到来。缺乏网络支撑和卫星导航的航母舰队、集团军、航空兵群都成为一群瞎子和聋子,失去交战资格,战争的输赢已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