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开始对大家去日本抢购电饭煲不理解,后来了解发现,日本的电饭煲的确比我们好。”3月6日,在广东代表团媒体开放日上,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雷军说道,“以前中国是‘稀缺经济’,只要东西制作出来就可以,而现在已经从‘供应性需求’到了‘体验性需求’,产品要漂亮、精致,这就需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甫一提出,就引发社会各界热议。
“马桶盖”背后的隐忧
当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讲到“工匠精神”一词时,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上海光机所信息光学与光电技术实验室主任王向朝心头一振。
“总理的话,讲到我心坎儿里去了!”开幕式结束后,王向朝兴奋地说。他今年带来的提案正是关于工匠精神。
去年,中国游客大量从日本买回马桶盖,引发社会广泛讨论。王向朝经过调研后发现,质量差仍是中国本土产品备受冷落的主要原因。“当前社会比较浮躁,很多企业只顾追求眼前利润,‘抄一把就走’,缺乏对商品质量的深度追求。”王向朝说。
全国人大代表、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也有同样观点:“像马桶盖、电饭煲这种小东西,其实技术含量并不高,很容易制造。但是,我们的工业技术如果不标准,消费者买了电饭锅后,煮熟的饭就是不行。因此,我们必须要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不疯魔,不成活”
“工匠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我们今天在博物馆看到的艺术品,比如青铜器、瓷器、玉器、绣品等,无论设计、做工还是品质,都令人惊叹。如果没有古代工匠那种追求极致、追求品质的精神,这些艺术品就不会流传至今。”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社科院研究员钱念孙说道。
“不疯魔,不成活。”全国政协委员、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认为,当今要传承的工匠精神就是不急躁不急于求成,“要耐得住寂寞,能够潜心搞研究,把自己岗位的工作做得最细、打磨得更好。”
全国政协委员、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认为,当今我们就是要弘扬这种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在全社会倡导一种“做专、做精、做细、做实”的作风,带动我国制造业从中低端走向中高端,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变为“制造强国”。
中国制造呼唤工匠精神
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游客在境外消费约1.2万亿元,继续保持世界主要旅游消费群体称号。消费形势背后折射了“中国制造”的尴尬,更凸显了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对技能人才重视程度不够,社会上还普遍轻视职业教育,人才评价仍然是重学历文凭、轻职业技能,对‘身怀绝技’的技术人才没有给予应有的待遇和荣誉。”王向朝认为,提升制造品质的核心在人。
全国人大代表刘钟俊来自企业一线。“我觉得企业应该继续实行老师傅带新学生,这个传统不能丢。”刘钟俊说。
“一个拥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少一些粗制滥造,多一些优品精品。”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主任罗民说道。
(本报记者 刘江伟 叶乐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