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辑代表(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绿色发展需新理念
当前,绿色发展已成为社会共识。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关键在于摒弃资源环境“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错误观念,倡导节约,树立人与自然互为依存的理念,以科学的约束机制和衡量标准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人类福祉。
(本报记者 王琎采访整理)
孙晓梅代表(中华女子学院教授):形成绿色生活格局
倡导绿色的生活方式表明国家更加注重家庭在环保方面的重要作用。希望国家今后对家庭环保作出更为细致的倡导和规定,比如家庭装修使用环保材料、私家车辆使用清洁能源等,真正将环保落实到细节,推动形成人人环保、家家环保的绿色生活格局。
(本报记者 刘江伟采访整理)
陈温福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农大教授):创新助力绿色农业
农田质量事关粮食安全。只有不断向农业科技投资,建设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才能确保我国粮食总量供应,真正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推进退耕还林工作。同时,要不断通过科技创新,开发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新技术,推动绿色发展。
(本报记者 王琎采访整理)
王济光委员(重庆市政协副秘书长):筑牢绿色生态屏障
长江上游资源丰富,拥有巨大开发潜能。但相关省区市经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生态保护与产业开发之间矛盾突出是长江生态安全的瓶颈,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把筑牢长江上游地区绿色生态屏障作为重中之重。
(本报记者 叶乐峰采访整理)
阿来代表(藏族作家):环保立法大有作为
目前我国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尚未形成体系,只是把野生动物列入濒危动物名单,难以从根本上保护野生动物。应当把生态环境视为一个整体,制定一部涵盖野生动物、水源、大气、土壤等各要素在内的法律,使生态保护更加符合生物生存特点和自然规律。
(本报记者 刘江伟采访整理)
唐明委员(西北农科大研究生院副院长):防治土壤重金属污染
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形势严峻,严重危及人类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要加强防治土壤污染的立法工作,加快出台“土壤环境保护法”或“土壤污染防治法”,以法律手段遏制土壤污染进一步扩大。同时组织专家致力于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技术研究。
(本报记者 叶乐峰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