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3月02日 星期三

    季塔连科:中国与俄罗斯的学术大使

    作者:胡鞍钢 《光明日报》( 2016年03月02日 12版)

        2月26日晚,惊闻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米哈伊尔·列昂季耶维奇·季塔连科院士在莫斯科病逝的消息。2月27日中午,我从《光明日报》报道中确认了此事。在此我谨致以深切的哀悼,并作此短文以纪念。

        季塔连科院士是国际学术界非常杰出的汉学家,也是俄罗斯当代中国研究的领军人物,他既熟悉历史的古代中国,又深刻了解当代的现实中国,还主持撰写了“白纸黑字”的系列中国著作,如主编《中国哲学大典》《中国精神文化大百科全书》等,这些著作成为国际学术界关于中国哲学、文化、文明的集大成之作,综合描述从古至今的中国文明,展现其独特的创造性、丰富的多样性、内在的完整性及历史的连续性;又如他所撰写《中国:文明与改革》《中国社会政治与政治文化的传统》《亚太和远东地区的和平、安全与合作问题》《俄罗斯和东亚:国际与文明间的关系问题》《俄罗斯通过合作求安全·东亚的向量》等著作,都证明了他是国际上少有的真正深入了解中国的中国问题专家。他长期主持的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是世界知名的综合性东方研究机构,已经成为现代中国、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重地,同时也是俄罗斯政府对华政策的重要智库,在世界同行中享有崇高声誉。季塔连科院士还是俄中友好事业的积极推动者,长期担任俄中友协主席,在俄中两国学术界、政界发挥了独特的知识桥梁作用,赢得了中国同行、同仁的尊敬和尊重,是当之无愧的俄中两国“学术大使”。

        我与季塔连科院士相识是在他访问清华大学期间,经胡显章教授介绍,我们进行了第一次知己者相见恨晚的学术交流。在他的积极推荐下,我于2004年访问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并被授予荣誉经济学博士学位,他亲自主持了我的讲座。

        之后我们成为相知、相交、相通的知识之友、学术之友。我知道,他的一生都与中国联系在一起,我们也因为中国研究而成为忘年之交。我对他在古代与当代中国领域的学术造诣充满敬意,对他在非常艰苦环境和巨大压力下坚持不懈从事中国研究的执着精神充满敬佩,对他在促进俄中学术交流友好事业上的始终如一、尽心竭力充满敬仰。

        长期以来,季塔连科院士着重关注并积极评价中国发展道路的探索和改革开放的进展,对中国道路、理论和制度的前景抱以乐观和信心。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前,国际上纷纷猜测中国未来走向,当年9月10日我应季塔连科院士之邀,在西苑宾馆与他见面深度交流,主题是谈中国道路。他特别强调说,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开辟出社会主义道路。我向他介绍了2011年我和王绍光、周建明、韩毓海合著的《人间正道》一书。该书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开创的社会主义中国的先进性,旨在打破一百年来国人对西方文明和制度的迷信,树立对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文化的自觉和自信。季塔连科院士对此是认同和赞赏的,他还特别指出,中国有自己的价值观,比如“自强不息”从来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又比如和谐哲学,已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哲学;和合思想,已成为中国的天下观、世界观。

        2014年5月16日,我参加由俄罗斯联邦驻华大使馆主办的季塔连科院士所著《俄罗斯的亚洲战略》(中文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新书首发式,并庆祝季塔连科院士八十寿辰。当时他已经显得比较劳累和憔悴,但仍到会对该书作了简要介绍和说明,他敏锐地意识到太平洋时代来临,提出了欧亚主义的俄罗斯对外战略新框架,即提升俄罗斯的亚洲战略。他重申了书中的核心观点:“只有俄罗斯和中国永远做好朋友、好邻居、好伙伴,永远站在一起,才能够解决我们的问题。”他是俄罗斯“向东看”理论和战略的主要倡导者。现在回过头来看,他的战略思维高人一筹,他所建议的俄罗斯远东战略又是先见之明。

        同年6月3日,我参加了清华大学中俄战略合作研究所举办《中俄战略伙伴对话:现状、问题、建议》(中俄文版)首发式,该书是由清华大学中俄战略合作研究所和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共同努力下编辑成书。这部书中收录了我的一篇《中俄未来发展趋势与战略合作》文章,还收录2012年2月1日中方专家学者与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专家学者就“中国的共同富裕”主题进行的对话。会上我也作了《中国与俄罗斯携手共同崛起:谈两国智者交流的集大成》的发言。我认为,进入21世纪,中国与俄罗斯正在携手共同崛起,正在改写世界经济贸易版图、政治地缘版图,更需要两国学者、智者相交、相知,相互理解。会上我再次见到了季塔连科院士,但是没有想到这是我们的最后一次见面。

        当我得知他病逝的噩耗,也感到震惊。即使他步入老年期,仍处在学术创新的前沿,仍在阐发着博大的智慧和思想,仍在中国与俄罗斯之间扮演着令人无法替代的“学术大使”。

        斯人已逝,但他给我们留下了知识财富、精神财富,这是最宝贵的财富,我谨再次向季塔连科先生的逝世致以最深切的哀悼,最真诚的敬意。

        (作者为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教授)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