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3月02日 星期三

    记者传真

    “去全方位参与中国发展”

    ——英国留学中国同学会成立

    作者:本报驻伦敦记者 戴军 《光明日报》( 2016年03月02日 12版)

        由中国驻英使馆与英国文化委员会联合举办的“英国未来计划—留学中国同学会”启动仪式日前在伦敦举行。中国驻英大使刘晓明,英国商务、创新与技能部常务次官马丁·多纳利及英国文化委员会首席执行官邓克然爵士等近400人出席仪式并致辞。

        刘晓明在启动仪式上发表了题为《共谋中英关系百年大计》的讲话。他说,英国留中同学会的成立,既是中英留学交流中水到渠成的崭新成果,也必将发挥其恰逢其时的积极作用。首先,同学会的成立适应和体现了当前中英留学规模持续增长、交流样式日益多元的局面。其次,同学会的成立将有力促进中英两国政府鼓励双向留学政策的实施,带动更多英国年轻学生争相赴华学习交流。最后,同学会的成立汇聚了中英两国青年学子的智慧和力量,必将为构建中英关系的“黄金时代”发挥积极作用。刘晓明还宣布,中方从2016年起在英国设立中国政府短期奖学金项目,2016—2017学年首期奖学金150个名额,用以支持中英大学间开展学生交流。

        马丁·多纳利和邓克然爵士也分别致辞,祝贺英国留中同学会成立,回顾40多年来包括互派留学生在内的中英教育合作的成功经验,并就进一步推动英国学生赴华学习、实习提出建议和希望。

        马丁·多纳利认为,英中关系黄金时代的到来为双方在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领域的发展创造了契机,而英中两国的青年人无疑是推动这一时代发展的核心力量。英方感谢中方设立短期奖学金支持更多的英国学生赴华交流,同时也将鼓励更多的大学、企业参与赴华的各项工作,为青年人创造、提供更加广泛、深入的了解中国的渠道。

        邓克然爵士则表示,留中同学会不仅仅是一个交流、分享赴华经历的平台,同时也可以为有过留中经历的英国青年创造更多参与中国发展的机会。他相信,双方加强合作“一定可以吸引更多的英国青年人到中国去,并爱上中国”。

        出席当天启动仪式的还有英方十余所大学校长、副校长,在英孔子学院中、英方院长,英国留华毕业生、中英企业代表等。

        据统计,过去40年间,共有3.5万英国学生赴华学习。随着中英人文交流的深入开展,特别是去年10月习近平主席对英国成功进行了“超级国事访问”后,英国学生赴华学习的势头也随之上扬。英国文化委员会的数据显示,2015年共有7500多名英国学生通过“英国未来计划”“中国政府奖学金”等多种渠道赴华学习或实习。这对增进两国年轻一代的相互了解,加深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大有裨益。

        詹姆士·金奇现任《金融时报》新兴市场版编辑,作为早期赴华留学生的代表,他在发言中鼓励英国广大的青年学生积极了解中国。他说,中国是一个能让你体会诙谐幽默、感受生活愉悦的国度;“开放的中国为能言善辩的中国人提供了表达自我的空间与自由”,“不论你们身处何处,你都需要与中国、与中国的经济发展亲身互动,这样你才能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经济的发展,才能与中国互赢共荣”。他号召英国青年“到中国去全方位参与中国发展”。

        伊莲娜·克丽斯朵是“英国未来计划”的首批赴华学生代表,她用“感受良多,受益匪浅”来形容她在中国学习工作期间的感受。她说,在北京的6个月间,她亲身体验了中国作为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经济体正在发生的一系列深刻变化,中国人正以饱满的企业精神和高科技的手段改变着传统的产业格局。

        成立仪式后,中国驻英使馆公使衔教育参赞沈阳与英国驻华使馆文化教育处公使艾琳共同主持了一个研讨会,广泛探讨了如何利用英中关系“黄金时代”、进一步推动和鼓励英国学生赴华留学和实习、提升英国学生就业能力等议题。现场同时进行的还有一个题为“中国时刻”的英国留华毕业生图片展。展览图文并茂,从多角度反映了英国留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展示了中英人文交流取得的丰硕成果。

        (本报伦敦3月1日电 本报驻伦敦记者 戴 军)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