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雷是一款颇受欢迎的小游戏,倘若游戏一开始就点中了雷的话,你可能还会有一种“中了奖”的快感。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地雷之患离我们并不遥远。地雷作为一种廉价高效的武器,曾在战争和冲突中有效起到了防御作用,但是在战后,地雷留下的隐患,成为名副其实的战争之殇。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日前指出,过去10年以来,地雷受害者人数下降了三分之二,幸存者得到了完善的康复支持。但全球有近800万人仍然生活在地雷区以及战争遗留爆炸物附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4年曾发布报告称,全球仍有1.1亿枚有效地雷散布在世界各地。专家预测,在现有条件下,即使不再布设地雷,完全清除已布设的地雷也至少需要1100年。
扫雷能消除地雷的威胁,但存在较高风险,许多国家存在资金和技术缺口。对外提供扫雷援助,有助于提高受援国扫雷水平、减少扫雷风险,促进双边关系发展,属国际人道主义范畴。
1.战争中的“腹黑”利器
地雷是一种布设于地表下或地面的爆炸性火器。地雷在布设后,通常难以被发觉,但危险性极高,可谓典型的“腹黑”武器。最早的地雷发源于中国。公元1130年,金军攻打陕州,宋军使用埋设于地面的铁壳地雷“火药炮”,给金军以重大杀伤。明朝初年,中国已出现采用机械发火装置的地雷。2001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工作者在托克托县境内首次发现出土的明朝早期地雷。19世纪中期以后,烈性炸药和引爆技术的发展,使地雷得到较大改进,从而诞生了现代地雷。
地雷主要由雷体和引信两大部分组成。雷体包括雷壳和装药两部分。地雷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目标的碾压触碰作用或利用目标产生的磁、声、震动等效果引爆,或者操纵引爆。有的地雷还装有保险装置、反拆装置、自失效装置等。地雷按用途可分为防步兵地雷、防坦克地雷和特种地雷。地雷一般是人工埋设,也有机械化布雷装置,可以按照特定的间隔布设。地雷通常成群排布,称为地雷阵,可以阻断或者限制敌方的行进路线、拖延敌方的行进速度,甚至瓦解敌方的战斗意志等。电影《地雷战》较为真实和形象地描述了地雷制造及布设方法。20世纪初以来,由于地雷技术门槛低而且“价廉物美”,许多国家将它作为常规防御性武器的优先选择。地雷得到长期广泛使用。
由于地雷易布难排,需要大量使用并且“有效期”很长,在和平时期,它可谓“为害一方”。目前,全世界仍有60多个国家存在雷患,严重威胁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阻碍相关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战后重建。即使战争已经结束,地雷仍处于战斗状态,犹如一个伺机作恶的“沉默杀手”,随时可能夺取人的性命。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曾经说过:地雷是战争最难消除的痕迹,每扫除一枚地雷,可能就意味着拯救了一条生命。“国际禁雷运动”报告显示,2014年全球共有61个国家和地区遭受雷患威胁,造成3678人伤亡,其中80%为平民,另有一部分伤亡未能计入统计范围。沉重的伤亡对雷区附近的民众是无法承受的痛,却又难以消除其威胁。(中越边境)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边境的沙仁寨曾经出现过这样一种情形:87名村民被地雷炸得只剩下78条腿,成为全世界有名的“雷患村”。
地雷像一个“麻烦制造者”,干扰正常的经济社会生活。常人在生活中很难从地面上发现地雷,但地雷随时可能会被引爆。同时,有些地雷“很不安分”,可能在路边“探出脑袋”。总之,雷患的存在直接限制了人的活动区域,制约农业开发,影响交通建设。雷区的设立通常是在发现地雷以后,这又多以付出伤亡为代价。此外,一些边境地区存在的雷区,高度危险而难以管理,成为走私活动的“秘密通道”,给边防等边境工作带来很大困扰。
2.用生命与死神掰手腕
扫雷是一项人道主义事业。扫雷操作遵循探测定位、标记、清除的步骤。探雷和扫雷的方法很多,包括地面戳探、动物探雷、金属探测和机械扫雷等,各种扫雷方法和装备各有所长。电影《地雷战》中日本工兵手中的“放大镜”,其实是一种通过探测金属来定位地雷的探雷器。这种手持设备便携、对环境条件要求不高,但效率低。扫雷车、机器人在平地上有安全和效率优势,但在交通不便和地势复杂的地形下无法使用,不如最原始的人工搜排适应性强。需要强调的是,人道主义扫雷与战时扫雷的要求有所不同。战时的扫雷就是保证部队通过雷场,扫雷率只要达到80%就可以;战后的扫雷则是为了释放土地恢复生产,必须要确保这个区域不能有任何爆炸物,做到地雷“零遗留”。
有一种流传在扫雷人员中的形象说法,扫雷就是“用生命跟死神掰手腕”。因为真正的扫雷操作远比电脑上的扫雷游戏要伤脑筋,而且风险非常大、挑战超出一般人想象。一方面,地雷制造中有“天生的困难”。考虑到地雷布下后可能会被探测和拆解,制雷过程中会加入防止探雷和拆雷的技术,从而给扫雷工作带来很大的干扰和危险。电影《地雷战》中提到民兵设计了“夹子雷”“头发丝雷”等反工兵地雷,以及在石雷附近埋设铁片等金属物件的做法,都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制雷和布雷中的反拆反探措施。另一方面,扫雷要面临“后来的麻烦”。地雷布设以后会“被遗忘”,即使当初负责布设地雷的人也会忘记地雷的位置。布雷选择的区域情况复杂,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条件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以东南亚为例,许多雷区山高林密,杂草丛生。或者因为雨水较多,山洪频发,地雷“搬家”了,埋藏位置等状况会发生改变。而且,地雷长时间埋在土壤中,难免被锈蚀“毁容”,给探雷和扫雷带来更大危险。
扫雷犹如“张飞绣花”。扫雷也考验胆识、耐心与智慧。探雷本身就是一个非常讲究方法、细致而又缓慢的过程。而即使通过探雷有了位置标记,排除地雷本身也需要很长时间。对于扫雷人员来说,既要有“张飞”的胆识,要克服对地雷的恐惧能够偏向雷区行,又要有“绣花”的耐心,要细心探查、辨识、处理地雷技术和装置,并在复杂环境和条件下保持定力。同时,还要有克服反拆装置和腐蚀等各种复杂因素的智慧。
只有清除了地雷隐患,才能确保附近民众的生命、生产和生活安全,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铺平道路。在中越边境,中国组织完成两次大规模扫雷行动,第一次是1992年4月至1994年9月,第二次是1997年10月至1999年3月。2001年9月至2008年10月中越边界勘界立碑时还开展过小规模清障扫雷。2015年11月,中越边境第三次大面积扫雷行动正式开始。在广西段遗留雷场处置工作正式启动现场,当地官员目睹地雷被成功排爆后说:“今天的爆破是为边境地区和平发展鸣放的礼炮。”
3.和平与友谊的国际合作
从1998年加入《特定常规武器公约》新修订的《地雷议定书》起,中国政府和军队在大力开展边境扫雷的同时,通过举办扫雷培训班、赴雷患国开展实地扫雷指导、向雷患国赠送扫雷器材等形式,积极开展人道主义扫雷援助,对缓解受援国雷患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中国开展人道主义扫雷援助注重“授人以渔”,通过人道主义扫雷培训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提高受援国自身的扫雷能力和水平。
扫雷培训分为两种方式,第一种是“走出去”,向受援国派出专家开展实地操作和指导。2002年9月,中国首次派出扫雷专家组赴非洲东北部的厄立特里亚开展实地扫雷指导。当地雷场地形复杂,不明因素很多,扫雷难度大、风险高。扫雷专家要面对的困难还有气候炎热,雷场交通不便,生活物资匮乏,医疗条件艰苦等。更大困难来自于学员基础知识缺乏且不会英语。中方专家克服翻译困难,从基础知识开始,因人施教,不断摸索改进教学方法,为扫雷操作奠定基础,最终圆满完成任务。这次实地指导有个小插曲,在一次实地作业中,有厄方学员说:“我当年曾参加这片雷场的布设,这条边肯定没有布雷。”说完,便准备越过雷场。中方专家凭经验判定该区域很可能有地雷。在制止了这名学员的同时,操起探雷器很快探出了一枚防步兵压发雷,厄方学员们吓出了一身冷汗,对中国专家的扫雷经验和技术深表佩服。一名厄方学员说:“我是战争的亲历者、受害者。我为世界和平与友谊而祈祷,也为认识了你们这样的教员而感到自豪!”
第二种培训方式是“请进来”,请受援国扫雷人员到中国来接受培训。教给他们扫雷的组织方法,以便他们回到国内后执行扫雷任务,提高自身的扫雷能力。2013年10月,应邀来华访问的《渥太华禁雷公约》特使、约旦亲王米拉德赴解放军理工大学进行考察,观摩了中国为老挝举办的人道主义扫雷培训班。在观看了学员的扫雷技术演示和中国自主研发的扫雷器材展示后,米拉德亲王高度评价中国为国际人道主义扫雷事业作出的重要贡献,充分肯定中国高费效比的扫雷技术和专业的扫雷装备,勉励学员回国后充分发挥所学技能,为清除国内雷患、再造美丽家园作出贡献。这种培训的优势在于可以面向不同的国家联合举办。2015年11月,中国为埃塞俄比亚、赞比亚、苏丹、津巴布韦四国举行了扫雷援助培训班。
除培训外,中国也对外援助一些扫雷装备和器材,都是根据受援国需要,针对性较强。一是配合扫雷培训,在受训学员掌握技术的基础上,配合提供设备和器材援助供回国使用。二是改进我国扫雷装备,结合不同国家扫雷作业的需要,对设备和器材进行改进。
东南亚和非洲是雷患重灾区。以柬埔寨为例,因多年战乱,全球约有十分之一的地雷被埋在柬埔寨境内,柬埔寨成为世界上雷患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柬埔寨地雷种类多、范围广、时间久。据柬埔寨排雷机构公布的数据显示,柬埔寨近30年来共有约6万人因触雷伤亡,其中95%以上都是平民。到目前为止,柬埔寨国土上还存留着1000多万颗未爆炸的杀伤性地雷,平均每人一颗,甚至还有富余。埃及等国家雷患也非常严重。2015年12月24日,中国援助柬埔寨和东盟区域地雷行动中心物资交接仪式在柬埔寨首都金边举行。柬埔寨高度重视,副首相贺南洪亲自出席交接仪式。2016年1月,中国和埃及还共同发表了《关于加强两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五年实施纲要》,其中特别提到了开展扫雷援助合作。作为人道主义国际援助的一部分,中国毫无保留地向雷患国提供帮助,既展示了中国对国际人道主义原则的尊重,也是中国乐善好施传统美德的体现。据统计,中国目前已向40多个亚非拉国家提供了扫雷援助,培训了近500名扫雷人员。今后5年,中国将为各国培训2000名维和人员, 开展10个扫雷援助项目,包括提供培训和器材。这是中国为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承担更大国际责任的重要举措,体现了中国坚定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和中国对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坚定支持。
链接
《特定常规武器公约》
1980年10月10日,裁军谈判委员会(简称“裁谈会”)通过了《禁止或限制使用某些可被认为具有过分伤害力或滥杀滥伤作用的常规武器公约》及三个附加议定书,规定了保护平民、民用目标和在某些情况下保护军事人员的新规则。该公约简称《特定常规武器公约》。
《地雷议定书》
1980年10月10日,裁军谈判委员会(简称“裁谈会”)通过了《特定常规武器公约》,其所附的第二号议定书,即《禁止或限制使用地雷、诱杀装置和其他装置的议定书》,简称《地雷议定书》,对地雷及与地雷用途相近的武器的使用进行了一定的限制。1996年5月3日,公约审议大会通过了《禁止或限制使用地雷、诱杀装置和其他装置的修正议定书》,简称经修订的《地雷议定书》。该议定书于1998年12月3日正式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