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2月27日 星期六

    视点

    从“比利时不好”说起

    作者:本报记者 刘军 《光明日报》( 2016年02月27日 05版)

        “这儿是英国吗?”

        “不,不,不,不是英国,是比利时。比利时不好,雨多天冷,没活儿干,人也不好,什么都贵,还有排外仇外的N-VA(极端主义政党)呢。”

        这是比利时主流媒体《晚报》上刊登的一幅时政漫画的对话。画面上,身背肩扛头顶行李,拖儿带女的难民们向比利时边境警察问路,而一向以“自由国度”“富裕天堂”自诩的比利时人却降贵纡尊,给出了上述“自贬自谦”的回答。这生动勾勒出当前比利时人,乃至欧洲国家对待难民的态度——“你们别来,我们不欢迎你们”。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数千名难民为通过英法海底隧道前往英国,在法、比边境一带的法国加莱港聚集,逐渐形成一座“难民村”。到目前为止,已有数百人强闯封闭的英吉利海峡隧道,或藏匿在货车、渡轮上偷渡,许多人不幸殒命,英法之间的正常客、货运输也受到严重影响。更为严重的是,法国政府并未在加莱设置难民营,“难民村”完全处于靠社会救济的状态。英、法政府相互指责,难民问题甚至成为英国“脱欧”的话把儿。鉴于此,法国政府宣布近日拆除“难民村”,但因遭到法、英两国一些民间团体连署反对而暂缓行动。

        在这样的背景下,“难民村”出现向比利时“迁徙”的迹象。法国加莱距比利时西部边境的帕纳镇只有60公里。难民从加莱出发,经过敦刻尔克就可抵达帕纳,再前行几十公里就是比利时的泽布鲁日港,从那里也可以“偷渡”英吉利海峡前往英国。比利时政府担心,难民们将比利时当成前往英国的“跳板”,在比西部沿海地区形成“难民村”。另外,比利时西海岸是著名的海滨度假区,比利时不希望难民潮影响到旅游业。比利时内政大臣让·雅姆邦表示,比政府已将加强边境检查事项通告欧委会。他强调,实施边境管控措施并不意味着关闭边境,而是进行“有特定目标的检查”。

        据悉,比利时政府采取了以下具体措施:增派290名边境检查警员,在比、法边境的交通枢纽和泽布鲁日港口地区系统地检查过往车辆;一旦发现“过境”难民,立即遣送回法国,对希望在比申请难民身份的,则送到布鲁塞尔联邦外籍署;第二次进入比境内的“过境”难民将被送往“囚禁中心”;每天就边检情况进行评估,只要情况未出现好转,边检可一直持续下去。

        自“二战以来全球规模最大的难民潮”发生以来,已有110多万来自叙利亚、伊拉克、阿富汗的难民逃往欧洲寻找新生活。实际上,此次欧洲难民潮源于“阿拉伯之春”,叙利亚危机不过是加剧了难民潮。在道义压力下,欧洲人对难民一度表现出“一边倒”的欢迎,难民排成数路纵队,接受检阅般“走向欧洲”的画面还没有消失,而如今,欧洲各国又纷纷筑墙围篱,甚至不惜修改《申根》“自由流动”条款。

        西方舆论对难民的报道也出现“360度大翻转”。为遏制这股“强大而无序的难民潮”,近几个月来,德国、奥地利、丹麦、瑞典、法国以及挪威等国相继出台为期半年的管制措施因应危机。据悉,为应对难民危机,欧盟还在研究是否让申根区国家恢复为期两年的边界检查。

        危机是块试金石。此次难民危机充分暴露出欧洲各国普遍缺乏针对重大国际问题的应变力,欧盟等国际组织缺乏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面对难民潮,欧洲各国封锁边境,甚至考虑修改《申根》“自由流动”条款,实为无济于事的历史“倒车”。解决难民危机的根本途径,在于帮助难民来源国实现稳定和平,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使当地人民安居乐业。

        (本报布鲁塞尔2月26日电 本报驻布鲁塞尔记者 刘军)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