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下简称“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内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推动五大发展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既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要求,也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实效性的重要内容。五大发展理念进课堂进头脑,有助于青年学生及时了解党在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提出的新思想新要求,明确自身肩负的时代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聚起磅礴的青春力量。
推动五大发展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既要根据各门课程的特性,合理界定不同课程融入五大发展理念的教学边界,又要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性出发,保持课程之间相互支撑、彼此贯通的一体化逻辑关系,体现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在具体实施上,要采取“一线两翼”的教学融入策略。“一线”即以“原理”课、“概论”课、“纲要”课为主线,侧重讲解五大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及其确立的学理依据、国情基础和历史渊源;“两翼”即“基础”课和“形势与政策”课。“基础”课从学生成长成才维度拓展对五大发展理念的理解,“形势与政策”课依托国内外重大政治事件引导学生从国际视野加深对五大发展理念的理解。“一线”“两翼”强调的是教学实践要依据课程教学特性确立各自的教学侧重点,反映了不同课程在融入内容和实现教学目标上的逻辑支撑关系。
阐释五大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和思想底蕴,引导学生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科学认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实践,是“原理”课程性质和教学任务的集中体现。把五大发展理念融入“原理”课程教学,应重点围绕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文本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事物彼此联系、发展主体与发展目的辩证统一等内容的重要论述,讲清楚五大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提出的理论基础及其相互关系,引导学生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视角把握五大发展理念的深厚思想底蕴。
阐释五大发展理念的现实基础和精神实质,引导学生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度把握五大发展理念的战略地位,是“概论”课程性质和教学任务的集中体现。把五大发展理念融入“概论”课程教学,应重点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总目标和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讲清楚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是回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需要的必然产物,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现实要求,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五大发展理念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之间的内在逻辑。
阐释五大发展理念的历史底蕴和时代特征,引导学生在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进程中正确把握党的科学发展理念对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是“纲要”课程性质和教学任务的集中体现。把五大发展理念融入“纲要”课程教学,应重点围绕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承接性和阶段性特点,特别是改革开放前后的比较,讲清楚党关于社会发展理念在不同阶段确立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指导学生运用历史思维认识我们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是顺应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发展目的的必然要求。
阐释五大发展理念对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意义,厚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基础”课程性质和教学任务的集中体现。把五大发展理念融入“基础”课程教学,应重点围绕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成长成才发展需求,讲清楚把五大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到个人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价值,引导学生全面理解坚持五大发展理念不仅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有指导意义,还对促进个人发展和实现人生梦想有现实意义。
阐释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世界意义,引导学生在国际比较视野下深刻理解五大发展理念蕴含的重要价值,是“形势与政策”课程性质和教学任务的集中体现。把五大发展理念融入“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应重点围绕年度“教育教学要点”,讲清楚五大发展理念对于我国紧紧抓住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继续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的重要作用。
为了把五大发展理念的教学任务落实落细,切实引导学生全面掌握其精神实质,必须加强学科研究、完善集体备课环节。要从学科建设和发展角度不断深化对五大发展理念科学内涵和指导价值的研究,结合党的意识形态建设需要和学生成长发展需求,探索五大发展理念由理论形态转化为实践指南的有效路径,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布局和教学实施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
为此,要从教学总目标出发,在内容的课程分布、各课程的教学侧重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达成共识,保证五大发展理念全面有机地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首先要从每门课程教学目标出发,结合课程自身属性明确融入的具体思路及实施方式,通过发挥课程合力效应实现五大发展理念融入的科学性、合理性和精确性;其次,把五大发展理念教学纳入课程的统一评价体系,突出过程性考核的目标引导作用,从而最终实现五大发展理念由知识体系向价值体系的有效转化。
在推动五大发展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过程中,要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个人与社会、国内与国外等多维度阐释清楚其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历史底蕴和现实意义,从而进一步巩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关凤利,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科研团队择优支持计划”“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政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入选项目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