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2月21日 星期日

    啄木郎婚礼

    作者:洪永忠/撰文 梅志良/摄影 《光明日报》( 2016年02月21日 10版)
    喜出望外
    新郎跪拜祖先
    新娘嫁妆
    迎新路上
    新人全家福
    晨曦下的彝族村庄
    喜气欢腾的打歌

        啄木郎是深藏于云南巍山大仓镇的一个彝族村寨,离巍山县城约20公里。巍山曾经是唐代南诏国的发祥地,保留了古朴宁静的民族风情,而啄木郎彝族人婚礼也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啄木郎的婚礼保留了许多中原传统的婚礼习俗,比如提亲(纳采),合八字(问名),献酒(纳吉),迎亲(亲迎)等,同时,啄木郎的婚礼又有自己的特点。每个姑娘结婚前都得准备20多套衣裳、30多条围裙和几十双绣花鞋。这些物品大部分都是传统的手工刺绣,大红大绿,体现了啄木郎彝族的粗犷、豪放和火辣辣的热情。从这些绣品上我们甚至可以看到大唐文化和艺术的富丽堂皇:宫廷式的橙黄、贵妃般的大红、仕女样的深绿……很多艺术家由衷地赞叹它为“活着的手工艺化石”。

        啄木郎婚礼服装大部分都出自母亲和亲戚之手。结婚前,一个人忙不过来,亲戚家的女人们都过来帮忙,甚至熬夜赶制。这样,啄木郎的女人一生似乎都在飞针走线中度过。

        我们有幸参加了一场啄木郎彝族的婚礼。一大早,全村男女老少早早地来到新郎新娘家帮忙,人们盛装穿戴,喜气洋洋,完全沉浸在节日的氛围里。午饭后,西装打扮的新郎官在迎亲队伍的簇拥下,手臂系着红绸,胸前挎着“照妖镜”,到新娘家娶亲。

        娶亲队伍到达新娘家,新郎拜过岳父岳母和众位亲戚,再拜新娘家祖宗、天地,然后被安排坐在堂屋的中央,新娘家开始款待娶亲队伍。即将出嫁的新娘则在姐妹们的陪同下梳妆打扮。新娘将头发挽成锥形圆柱体,用一块绣花黑缎包裹,用银质的发卡固定,再扎一束大红绢花,后端是珠子和红穗,再戴上高耸的“头囊”;上穿绿底红花的右衽长袖上衣,腰系围裙,束红色腰带,下身穿绿色长裤,衣裤间再配上五光十色的银饰品。打扮好的新娘红红绿绿,银光闪闪,宛如让人穿越时空回到大唐盛世时代。

        待娶亲队伍吃完饭后,新郎准备娶走新娘,新娘的母亲便到闺房中同女儿话别。母亲长长短短地交代女儿,女儿则同母亲哭泣相拥,依依不舍。在亲友的多次催促中,新娘终于踏上了前往夫家的路。一路上,娶亲队伍不但要背上新娘的嫁妆,还要敲锣鸣号,增添喜庆的气氛。

        新郎娶回新娘,要从大门口开始踏草席而入,之后,拜过公公婆婆和众位亲戚,再拜祖宗、天地。新郎把新娘迎进洞房以后,婆婆要为新娘祈福,祝愿夫妻俩和和睦睦、早生贵子。亲戚朋友们则把准备好的好肉好菜都端出来,开始宴请来宾。人们喝酒吃肉,猜拳行令,互相祝福,婚礼进入了最热闹的时候。

        傍晚,全村男女老少在新郎家燃起篝火,吹起葫芦丝,跳起传统的啄木郎彝族舞蹈,乘着酒兴,打歌起舞。“打歌打到太阳落,只见黄灰不见脚,打起了黄灰做得药……”葫芦丝伴随着脚步声,笑声伴随着篝火的热烈声,把婚礼推向了高潮。婚礼甚至会通宵达旦,把啄木郎彝寨的夜空点燃,把人们的笑容和祝福点燃,把新郎和新娘明天的幸福点燃!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