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接触网工作要在高空作业,风险高、难度大。就是这样一项高度危险的工作,北京铁路局北京供电段接触网工赵大坪,干了30年,从普通工人成长为技能大师。
“这不仅是工作,更是艺术”
春运期间,记者见到赵大坪,一米八的个头,身子骨却很单薄。体重只有60多公斤的他,天天与枯燥的铁线打交道,是一种什么感觉?赵大坪将目光投向蓝天下那一条条电气化线说:“那里是接触网工人发现美、创造美、享受美的人生舞台。”
接触网,就是覆盖铁路线的电网。没有它,机车就跑不起来。
1985年,铁路职高毕业的赵大坪,来到张家口的沙城,当上了一名接触网工。当时,车间里有两位师傅“手法”不错,剪铁线时,手抬线断,干净利落,尺寸分毫不差;做吊弦时,钳子飞舞几下,一个齐整的吊弦就做成了。“师傅就像魔术师,举止优美!这不仅是工作,更是艺术。”赵大坪感叹道。
爱上接触网工这一行的赵大坪,经常缠着师傅学“绝活”。接触网线一般架在七八米的高空,有些通过河流的接触网线有十五六米高,两脚踩在接触网线上,晃晃悠悠,非常危险。经过不断的磨炼,赵大坪成了接触网专业的“能人”。1994年,他第一次参加北京铁路局接触网专业技术比武,就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绩。
“学业务,着了魔”
接触网工有句行话,叫作“技术好不好,一干工程就知道。”随着电气化技术的发展,接触网线由原来的钢铝线换成了铜银合金线。材料变了,但新问题也来了:那就是网线断裂后,接头处容易弯曲变形,难以对接。
心细的赵大坪动起了脑筋。一天他在材料室看到一个正面器,俗话叫扭铁板。他灵机一动,拿回家几经捣鼓,做成了一个简易的“接触网断线接续器”。到现场一试,效果不理想,他反复琢磨,拆了装、装了拆。后来他增加了一块小铁板,使线头在同一平面上。经过多次试验,终于成功了。
正是这个简陋的“设备”,让接触网断线接续时长,由原来的40多分钟缩短至15分钟。凭着这个“设备”,赵大坪获得了首届全国铁道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个人全能第一名。“别小看这20多分钟,多延误一分钟,就意味着数万旅客滞留。”一位老铁路解释。
赵大坪只是个职高毕业生,参加工作后,他阅读了《接触网施工测量》《接触网工应知、应会》等专业书籍,但他不唯书。他说:“学了理论,重在实践。”有一天晚饭后,赵大坪下楼散步。到了后半夜,妻子醒来一看他还没回来。正要出门找人,听见楼下有人说话。原来电信部门在楼下埋电线杆,赵大坪在旁边正和工人交流业务。妻子说:“他学业务,着了魔啦!”
“必须创新,才能跟得上”
“现在铁路发展很快,很多新设备、新工艺投入运用。必须得创新,才能跟得上。”对铁路快速发展的形势,赵大坪有着清醒的认识。
传统的接触网腕臂安装大都采用垂直吊装法,用人多、耗时长、作业难度大、安全系数低。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推敲,赵大坪想出一个“水平吊装”的方法:让在电线杆上与车梯上作业的人员同时操作,作业人员由原来的4人减少到2人,作业时间也由25分钟缩短到12分钟。由于这一方法省时省力且安全,在大范围更换腕臂的施工中,取得了显著效果。
2012年2月,“赵大坪技能大师工作室”挂牌,成为铁路系统唯一一家技能工作室。近年来,赵大坪带领自己的工作团队,先后参与了京沪高铁、京广高铁、北京地下直通线、唐张铁路的接触网施工、联调联试、开通运营等工作。
为确保京广高铁顺利开通安全运营,赵大坪经常连续一两个月吃住在现场。他带领工作室成员提前介入,解决了脱离器安装错误、N线漏接、电缆头虚接、交叉吊弦安装错误等一系列问题,消除了供电设备存在的“先天缺陷”。赵大坪始终没有放弃“创新”。正是“创新”为他赢得了“火车头奖章”“全国技术能手”“中华技能大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及“全国铁路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如今,“赵大坪技能大师工作室”的窗外就是轰隆隆作响的京广高铁线路。赵大坪说,这声音伴随他30年了,他已离不开铁路,离不开铁路电网,离不开这隆隆的机车声了。
(本报记者 张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