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2月14日 星期日

    新春走基层·春节新风

    南京:民俗文化惹人醉

    作者:本报记者 郑晋鸣 《光明日报》( 2016年02月14日 03版)

        农历正月初五,南京博物院文渊广场上鼓声阵阵。素有“金陵第一鼓”美誉的南京留左大鼓表演团正在进行新春展演。演员们身着大红马甲、头戴金色盔帽、脚蹬黑靴,神采奕奕,吸引了大量市民驻足观看。留左大鼓发源于南京市六合地区,是南京人喜爱的民俗文化活动,在汉族打击乐史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2007年,留左吹打乐被列入首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大年初四开始,南京市秦淮区重点民俗项目“凡德艺术馆”免费向市民开放,数百件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让参观者大饱眼福。主办方特意邀请非遗传承人到现场进行表演,全面生动地展示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让市民在过大年、逛灯会、品美食之余,欣赏传统工艺文化之美,感受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花灯、皮影戏、木偶戏……不仅受到老年人的欢迎,也备受年轻人的追捧。为期三天的表演几乎场场爆满。

        今年春节期间,南京市推出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打元素的民俗文化活动,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浓的民俗味儿:在南京博物院老茶馆,南京白局、苏州评弹、传统相声、扬剧经典折子戏等传统曲目轮番上演,为人们带来了“观戏品茶”的别样乐趣;在夫子庙灯彩馆,老艺人们亲手做的灯彩精品,诉说着秦淮灯会30年的悠久历史;在街边随处可见的剪纸摊、面人摊、糖画摊前,来自美国、越南、津巴布韦的外国游客看得津津有味。

        “春节期间的民俗活动不仅陶冶了市民身心,更保护了传统文化。”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所长陆建芳告诉记者,近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急剧改变,资源流失状况严重,后继乏人,一些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在春节这样的传统节日里,让人们接触了解“非遗”的魅力,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再发现,也是让其重焕活力的一次尝试。

        (本报记者 郑晋鸣)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