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新常态下,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明显,新旧动能转换,供给侧改革成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突破口,“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也被写入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成为“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等众多新动能的重中之重。
中信出版社2016年开年新书《供给侧改革引领“十三五”》,集结国内最权威的专家学者吴敬琏、厉以宁、周其仁和张维迎等,就其长期研究的领域扎实解读,全面阐释供给侧改革的理念与行动,清晰描绘出未来中国的创新发展蓝图。
一
2010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一直面临下行压力,直到2015年第三季度降至同比增长6.9%,至今尚未扭转下行趋势。基于如此情势,可以预期:2016年中国经济仍有相当大的下行压力。因此,亟须进一步加速结构性改革,寻找增长新动力新空间。
自2015年11月以来,中央高层频繁提出供给侧改革。日前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将供给侧改革定调为2016年改革与发展的四大看点之一。此番中国政府提出供给侧改革之前,整个社会和大众媒体都深陷在总需求管理的迷雾之中:提到经济增长,则满篇不是谈论投资拉动、消费拉动,就是谈论降息、降准,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经济增长概念的混乱。实则,即便以凯恩斯主义视角观之,也只有在总需求不足,即总需求小于长期总供给时,进行需求管理才是有效的。而在短期内,长期总供给线是垂直的,如果它不向右移动,那即便将短期总需求提到高于长期总供给,实际产出最终还是会回落到潜在产出水平,保持经济增速自然也就无从谈起。
什么是经济增长?从国内生产总值这个词的字面意义,可以认为,经济增长关注的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能力的增长。法国古典经济学家萨伊有句名言: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萨伊定律)。生产能力即潜在产出提高了,长期总供给曲线能够不断向右移动,那么总需求和国民收入自然就随之而增长。反之,如果潜在产出不变,则长期来看国民收入也无法增长,即使短期内进行需求管理提高了实际产出,最终可能只是转变为产能过剩和物价上涨而已。
由此可见,当下中国经济的问题,主要在于潜在产出增长乏力。借鉴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至少能看出这样几个问题:中国目前虽然经济体量很大,但由于各种体制原因,无论是科技进步还是商业创新都显得十分不足,因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困难。虽然中国目前处于资本相对充裕的阶段,但是由于效率低下的国有企业在获得资本方面拥有绝对优势,而相对灵活的中小企业却融资困难,使得资本的投资回报率不高。因而通过进一步增加杠杆以形成资本积累的方式不可持续。中国的人口红利早已耗尽,而目前的生育率已远远低于人口代际更替率。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保障劳动力供给,中国的快速老龄化问题,将对潜在产出增长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潜在产出面临巨大挑战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中国经济增速的不断下滑,而这个下滑无法通过大规模货币政策刺激加以解决。开启另一个思路,进行供给侧改革更合理和应时。
二
要想如期完成“十三五”规划的目标,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需要培育新的增长动力和源泉。国务院2015年11月发布的《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提出,让新消费引领和催生新投资、新供给,并形成经济发展新动力。更进一步说,就是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满足服务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品质消费、农村消费等新消费需求;促进产业升级转型,淘汰落后产能和僵尸企业,从需求和供给两侧同时发力,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和增长潜力。
以网络约车平台为例。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以及传统出租车行业无法满足居民外出打车需求的矛盾激发,网络约车平台这种新商业模式应运而生。在线平台的资源调配和私家车车主的介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原来管制市场的供给不足。政府在管理过程中需尽量减少对这种服务模式的创新添加过重的行政管制,而要鼓励市场来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以创新供给来满足新的需求,从而提升经济效益。
智石经济研究院认为,中国“十三五”乃至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动能,主要包括:①对内深化供给侧改革,以激活中国经济内生动力。②对外深入挖掘“一带一路”等协同效应,以加强国际产能合作。③大力鼓励创新,使创新真正成为驱动发展之源。
其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立足于“市场决定”和新常态的宏观经济大逻辑,在“双创”“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产业经济和微观经济层面的战略矩阵下,蓄势发力,持续激发企业家精神和万众创新伟力,方可顺利实现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型升级。
(本文作者为智石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