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2月01日 星期一

    文化产业要释放“双创”新动能

    作者:中文在线董事长 童之磊 《光明日报》( 2016年02月01日 11版)
    童之磊发言。 郭俊锋摄

        1999年,我在清华大学读书,恰逢全球第一次互联网浪潮。当时在美国,很多世界级的互联网企业风起云涌,我按捺不住内心的创业激情,于2000年正式创办中文在线,开始创业。2015年1月21日,中文在线正式登陆深交所创业板,成为“中国数字出版第一股”。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最有潜力的领域之一就是文化产业。因为创业、创新一定要在一个有巨大增长空间的市场上。过去几年,全世界那些成功的,甚至伟大的创业企业、创新者,无一例外都是在高速成长的市场上。

        今天,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就存在这样一个巨大的成长空间。中国未来在全球经济版图中的比重会越来越高,其中,我们和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美国对比,美国的文化产业,根据不同的统计口径,占GDP的比重是18%~25%,而中国文化产业的比重只有3.5%~4%。可以说中国的文化产业至少应该还有3~4倍或以上的成长空间。这么巨大的增长,我们相信未来它会产生庞大的市场机会和广阔的产业发展空间。

        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非常大的特点就是“创意”,创意和创造、创新是密切相关的,甚至可以把创业理解成为在文化领域的创造。所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样一种“双创”,在文化产业的汇聚就应该是创意,而这恰恰体现了文化产业的特色。在文化产业领域,一个新的构想、新的电影、新的画作等,无一不是创意,无一不是创造,无一不是创新。在文化产业,不但可以提“双创”,甚至可以谈“三创”,就是创意、创新、创业。而这种“三创”恰恰能够释放文化产业巨大的增长空间,创造无限的可能。

        那么,如何在文化产业释放“双创”新动能呢?

        第一,大力推动文化创新者、创意者的支持和培养。在整个创新、创业当中,第一核心要素是人。凡是伟大的创新、创意、创造,它后面都一定站着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创新者,就像谈到苹果就要谈到乔布斯,谈到微软就要谈到比尔·盖茨。今天在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领域,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创新、创意、创业人才的培养。今天很少看到文化创新或文化创业的孵化器以及针对文化创新创意的培训和教育,而这是大量的文化人才所急需的。

        对此,要重视对文化领域创新、创意人才的培养,让他们爆发出自己的潜能,创作出可以在文化领域闪光的优秀文化产品。

        第二,推动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当今时代,恰恰是科技改变人类生活的时代,它对文化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数字技术的崛起深刻地改变了文化传播方式。2000年,中文在线开始做数字出版时,中国通过数字化方式进行阅读的读者不到3%,经过15年技术的发展和企业的努力,在最新发布的国民阅读调查报告中,数字阅读率增长至58.1%,而纸质阅读率是58.0%,即数字阅读超过了纸质阅读0.1%。虽然只超过0.1%,但它代表了数字技术对两千多年形成的纸质阅读习惯的改变。

        第三,推动文化与金融的结合。文化产业的发展如果与金融结合,可谓如虎添翼。登陆资本市场就打开了资本的通道,如此一来,文化企业便可迅速发展。希望能够推动文化产业基金的形成,让基金来推动创新创业。如今,很多优秀的创新者、创业者,可能有很好的文化创意,但苦于融资无门。要想推动文化领域的“双创”,就应以更多形式,尤其是利用金融手段,给创新创业者提供金融服务。如果这是一个数字的话,那做好文化是前面的个位数,金融就是在后面加个0。前面的个位数至关重要,如果没有的话,加多少0还是0。但如果加上资本翅膀,前面是1,加一个0就是10,加两个0就是100。所以,文化和金融的结合,在推动文化产业“双创”发展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今,处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环境中的文化创意者是幸运的。只要从国家到地方、从企业到个人,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推动文化产业绘就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繁荣图景。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