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闻”回放
日前,一则“妙龄女打针后瞬间失明”的新闻在网上广为流传。文中称,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更年轻貌美,26岁的小羽(化名)在一家美容机构打了一针玻尿酸,结果因注射材料进入了视网膜的血管,造成堵塞,致使其左眼瞬间失明。消息一出,公众将矛头指向整形美容行业。
到底是该技术本身存在问题,还是操作不当所致?我国医疗美容行业是否存在管理缺失?普通公众在“求美”过程中应注意些什么?为此,记者日前采访了相关专家。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当前随着老龄化日益加剧,医学抗衰老行业飞速发展。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樊代明指出,由于现代医学还不能准确回答人体衰老的机理,更不能提出一个系统科学的延缓衰老解决办法,加之政府部门监管滞后,监管手段缺失,导致医学抗衰老行业乱象丛生。有些机构受到高额利润驱使,故意混淆概念、包装名词,大肆炒作诸如羊胎素、人胎素、活细胞等抗衰老材料或技术,片面夸大其延缓衰老或美颜纤体功效,并收取高昂的费用。樊代明坦言,甚至有些专业诊所或医院,也存在使用或操作不规范现象。
据了解,由于注射整形的门槛相对较低,很多不具备资质的机构如美容院、黑诊所甚至理发店纷纷开展这些服务,加之公众对医疗美容和生活美容的区别不甚清楚,使得这些机构有了可乘之机。这种在医疗设备、药品质量、技术水平都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违规操作,极有可能给“求美者”带来不可弥补的伤害。
专家指出,所有的医疗整形项目都是有风险的,诸如注射玻尿酸、肉毒素、自体脂肪等看似简单的“微整形”,并非意味着“微风险”,而且,效果好坏、安全性是否有保障等,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医生的个人技术。因此,由不具备资质的人在不具备资质的机构操作,风险可想而知。一旦操作不当,如选择注射的针头过于尖锐或医生经验不够丰富,都可能将注射材料打到血管内,轻则发生栓塞,重则造成永久性伤害。上述新闻中的当事人,就是因操作者将注射材料打入了视血管内,导致失明,今后复明的希望也很渺茫。有资料显示,1988年到2011年间,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的类似病例就有32例,而实际上,因注射整形失明的人要远大于这个数字。据北京某三甲医院的一位普通眼科医生透露,仅去年一年,他就接诊了8名因注射整形致失明的患者。
第二军医大学皮肤性病与真菌研究所所长廖万清强调,市场中还有很多所谓的抗衰老材料和技术等,潜在风险仍待进一步研究,而且,其临床应用也没有取得国内卫生主管部门或药品监管部门的许可。这些材料、技术的滥用,不但达不到抗衰老的效果,还可能使美容变毁容,抗衰老变成促衰老。其在严重损害消费者身心健康的同时,也扰乱了行业市场,对行业良性可持续发展危害巨大。
中国整形美容协会抗衰老分会会长赵启明表示,为从学术上厘清各类医学抗衰老技术的基本概念及作用机理、应用范围等,达到规范行业、教育公众的目的,并从源头上避免不法机构浑水摸鱼,中国整形美容协会抗衰老分会日前发布了《医学抗衰老行业规范化指南》,“这是我国行业组织首次公开发布的相关规范化指导性文件”。《指南》涵盖了目前医学抗衰老领域所涉及的八大方面,即整形美容抗衰老技术、生物技术抗衰老技术、激素药物抗衰老技术、功能医学抗衰老技术、运动医学抗衰老技术、中医抗衰老技术、心理抗衰老技术、饮食营养抗衰老技术,最终将这八大方面细化为11部分的医学抗衰老规范化指南。赵启明表示,此举可为相关职能部门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供理论依据,协助政府相关卫生监管部门对抗衰老行业进行监管。
专家提醒广大“求美者”,无论是“打一针”还是“做手术”,一定要选择正规、合法的医疗机构。
(本报北京1月30日电 本报记者 田雅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