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底,国内外多家机构相继发布年度汉字和流行语词,媒体上一时颇为热闹。
年度汉字评选始于日本。1995年,日本负责汉字能力测试的专门机构“汉字能力检定协会”(简称“汉检”)第一次举办“年度汉字”评选活动。其后,“汉检”每年向日本国内公众征集最能反映当年国内国际大事和公众关注焦点的一个汉字,来概括当年世态和公众感受。受其启发,近年来,内地多家机构和台湾、香港地区以及汉字文化圈的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每年底也都举办年度汉字评选活动。
各机构评选年度汉字的目的和“汉检”一样:用一个汉字来代表或概括一年的社会现状和热点问题。像大陆“汉语盘点”旨在“用一个字、一个词描述当年的中国与世界”;“全媒体年度汉字”评选也试图用一个汉字作为年度符号来记录一年,来代表个人、家庭、国家一年里的变化;新加坡《联合早报》的年度汉字评选活动直接被命名为“字述一年”。
汉字具有极强的表意功能,的确堪当此任。
“汉语盘点2015”年度国际字“恐”,反映了这一年世界范围内恐怖主义活动猖獗给世人带来的危机感和伤痛;年度国内字“廉”,既体现了民众对政府官员和社会环境的期待,也高度肯定了政府以坚强决心和雷霆手段“反腐倡廉”所付出的努力。“2015年全媒体年度汉字”是“调”,昭示着中国经济进入了结构、发展方式和发展理念的全面调整期,而生育政策、外交政策等一系列政策的变化也都可用“调”字来概括。新加坡年度汉字“耀”,既代表了新加坡植物园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和东南亚运动会收获84金的双重荣耀,也包含了对2015年辞世的建国总理李光耀的怀念。上述年度汉字都很好地发挥了其代表作用,可谓“不辱使命”。
从字面上看,2015海峡两岸年度汉字“和”与日本年度汉字“安”可以划归同一个大语义场,但所指却不同。“和”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现代性和普世性的价值理念,作为两岸年度汉字,则代表着这一年两岸关系的总体态势和“习马会”所引发的美好憧憬。日本年度汉字“安”则令人联想多多:国内安倍政府当权,强行通过安保法案;国际恐怖袭击令人不安,气象异常令人不安,所以人心思“安”。
比较有意思的是:世界恐怖主义盛行,年度字选“恐”;马来西亚民众因税收增加、物价飞涨、货币贬值而苦不堪言,年度字选“苦”——基本都是直抒胸臆的写实;日本种种不“安”,年度字选“安”——基本属于表达美好愿望。
也许是受日本年度汉字评选启发,韩国《教授新闻》周刊从2001年开始进行“年度四字成语”评选,以反映本年韩国社会现象,从而开年度词语评选之先河。
成语文辞典雅,言简意赅,寓意深刻,文化内涵丰富,又很便于流传,作为年度词语,极具特色。但同时,成语因其意义明确,一般没有多个义项,对社会现象的概括有时反不如单字词。另外,韩国年度成语评选常以针砭时弊为其特色。2015年度“昏庸无道”当选,直指政府未能及时控制中东呼吸综合征疫情、破坏三权分立和议会制度、历史教科书“国定化”争论导致国家资源浪费等,而此前各年评选出的如“指鹿为马”“倒行逆施”“党同伐异”“自欺欺人”也都属于此类。马来西亚2015年度汉字“苦”加上其他入围的“贪”“税”“捐”“乱”“跌”“耻”“霾”“震”,俨然构成一幅社会乱象图,其立意与韩国如出一辙,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比较而言,大陆各机构所评选的年度汉字和流行语词大都较为正面。以“汉语盘点2015”年度十大流行语、十大新词语、十大网络用语和《咬文嚼字》评选的2015年度十大流行语而论,无论是“获得感”“互联网+”“创客”“四个全面”“众创空间”,还是“人民币入篮”“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互通、共享共治”,都体现了某种积极向上的心态。此外,“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习马会”“难民”“亚投行”“巴黎恐怖袭击事件”表现了民众对国际国内政治的关注,小清新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卖萌的“吓死宝宝了”则体现了我们的社会日趋多元,而“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内心几乎是崩溃的”“为国护盘”“我想静静”在幽默、调侃、自嘲的背后,也流露出些许无奈。
年度汉字与流行语词评选活动的主办机构大致包括两类:一是语言文字规范或研究机构,如国家语委、《咬文嚼字》和日本“汉检”等;二是一般报刊等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这些机构通过大致相同的活动方式(网络或专家推荐、大众评选、高调发布)来引导民众参与,吸引民众关注。国内机构希望通过此类活动,激发民众关注汉字所承载的中华文化,唤起人们对汉语文化的自觉意识。同时,此类活动自然也会对全社会构建和谐语言生活、增强汉语汉字的生命力、营造美好的语言生态环境,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语言是一种资源,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是当今世界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汉字有着数千年历史,是传承和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团结全球华人的重要纽带。举办年度汉字和年度词语评选,既是对天下国家大事的总结,是以汉字和词语反映民众所关注的社会热点和新生活理念,反映民众的真实语言生活;也是以特殊的方式记录鲜活的历史和勾勒时代变迁,又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因而很有意义。
如果有一天,不仅在汉字文化圈,而且在非汉字文化圈的国家和地区也能举办这样的活动,那必定意味着汉语、汉字乃至中国的影响力又有了非同一般的提升。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执行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