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1月24日 星期日

    非遗传承

    黄梅挑花

    作者:王政 潘沁璇 熊邦红 梅柳银 撰文\摄影 《光明日报》( 2016年01月24日 10版)
    挑花成品《凤追凤》
    国家级黄梅挑花非遗传承人石九梅(右一)在传授挑花技艺
    胡德稳(左二)展示她的作品《鹭鸶戏莲》
    黄梅县蔡山中心小学学生在上挑花课

        新年伊始,在湖北省黄梅县文化馆馆长潘百佳的带领下,我们在蔡山镇见到了胡德稳。这位已经65岁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黄梅挑花传承人”,11岁开始学挑花,一本本证书见证了她从事挑花的艺术之路。老人最满意的一幅挑花作品《恩哥蟠桃》悬挂在人民大会堂湖北厅,成了黄梅乃至整个湖北对外展示的名片。因年龄和视力原因,胡德稳已不再能夜以继日地挑花了,好在女儿陈柳珍从小开始就跟着她学习,现在已是当地赫赫有名的挑花能手。

        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黄梅挑花,又名架子花、十字挑花,属挑、补、绣这一民间工艺技术的范畴。它与黄梅戏一道,孕育在黄梅这块充满文化韵味的土地上,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散发出浓郁的传统文化味儿。

        黄梅挑花的制作工艺不同于苏绣、湘绣等刺绣。黄梅民俗研究专家周濯街介绍说,刺绣在于刺,针走双面为刺;挑花在于挑,针走单面为挑。“从布中主花开始,先用白线在青布上打底,在布的最中心处下针,然后每三根纱挑一针。除第一针以外,制作过程中不能再出现接头。”陈柳珍拿起一块坯布给我们讲解挑花的步骤,“最后还需回到中心位置,在第一针处收针,一根线就只有一个接头。”

        女孩子学挑花,在黄梅是种习俗。女孩子从六七岁开始就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学挑花,一直做到出嫁。在当地农村,挑花是训练女孩心灵手巧的必修课,不会挑花的姑娘,被人叫作“整巴掌”(意为笨女孩)。黄梅挑花一般就地取材,多采用自织的大布,用颜料配茶叶水染成藏青色作为挑花坯布。挑花用的线,多为自纺的单色线。制作时,以白线挑出纹样大的骨架,兼用少量的桃红、朱红、鹅黄等彩色丝线充填纹样。运用深色坯布,衬托五彩缤纷的图案,形成强烈对比,制作成耐看实用的艺术品,这是黄梅挑花的一大特色。

        除了闺房暖阁,如今,黄梅挑花还走进了当地学校,黄梅县目前已有6所中小学试点教授黄梅挑花知识。黄梅县海新职业技术培训学校校长常海军、蔡山妇联原主席刘素芬等人致力于黄梅挑花人才培训并自编教材,2004年以来,共主办挑花培训班85期,参训学员8000余人。

        “民间瑰宝只有与市场对接,才能重放异彩”,酷爱挑花艺术的下岗职工陈敏策打响了发展黄梅挑花的第一炮。2000年,他创办黄梅挑花工艺有限公司,采取“公司+挑花女工”的形式,由公司按照市场要求设计图案,再让会挑花的妇女进行制作,收购价格根据挑花作品所需时间和质量来定价。

        一代代黄梅妇女凭借着心灵手巧,把对美和艺术的追求,变成一幅幅精美的手工艺品,并不断推陈出新,使黄梅挑花这一瑰丽神奇的民间工艺流传下来。为了更好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县成立了黄梅挑花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建立孔垅、蔡山、新开三个乡镇的黄梅挑花生产性实验保护区,对村组、艺人实行开发式保护,用心呵护黄梅挑花这一朵民间奇葩。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