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1月24日 星期日

    家有老照片

    新中国初期的留苏一代

    作者:邓加荣 《光明日报》( 2016年01月24日 11版)
    1952年,东北人民大学第一届选派留苏学生合影(后排左二为作者)

    【开栏的话】

     

        你的手里,一定有一张老照片,它定格过去时光,保存往昔记忆。一张老照片,可能是拍你的,也可能是你拍的,可能是家族的传承,也可能是偶然的收藏,可能是生活往事,也可能是时代记录……不管如何,那张照片里一定收存了心情,积攒着回忆。本版开设《家有老照片》栏目,打开一张老照片,重温彼情彼景的那一声“咔嚓”,掇取沉淀在岁月里的精华故事。

     

        一看到这张老照片,就让我,而且不单单是我,还有新中国成立初期那几万名被卷入到出国留学滚滚热潮中的人,对昔日那峥嵘岁月产生深深的怀恋,浸沉在一腔兴奋和幸福的回忆之中。

     

        翻开留学生史册来看便会知道,我国的留学是从1872年容闳带领120名幼童赴美开始的,此后又有1877年去英法留学海军的第二批,辛亥革命前后的第三批……而在这1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新中国成立初期大量派往苏联留学的学生,其数量最多。据统计,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到60年代中叶,十多年的时间里,派往苏联和东欧各国的留学生,多达五六万人,超过了历史上前几次派出人数的总和。依据历史学家戴逸教授的考证,这已是我国留学生史的第五代了,但也有的历史学家说这是第六代。总之,这一代的派出,是人数最多的、气势也最为轰轰烈烈的一次。

     

        那时,新中国刚刚建立,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社会主义建设亟需各方面的专门人才。党和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在刚刚恢复战争创伤、经济实力还很薄弱的情况下,千方百计地筹措资金,供养大量留学生出国学习。国内各高等院校也都积极响应中央号召,热心于这项百年树人的行动计划。

     

        这幅老照片,就是东北人民大学1952年选派出来的十余名出国学生(后排左起第二人就是当时的我),临走时学校领导都出来欢送,并在校门口前留影纪念。校长吕振羽(历史学家,曾担任过刘少奇同志秘书)亲自把我们这些学生召到他的办公室里,千叮咛万嘱咐,细心地告诉我们出国留学期间应当注意的事项,甚至还像父母送别子女一般地关照说:“你们到北京后,由前门火车站下车,然后到天安门乘坐环线电车,便可到留苏预备部了。”

     

        到了北京,更是得到了国家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照顾。由于1952年是国家正式成规模地派送留学人员,一时间找不到校舍为这批学生补习俄语课程,便临时安排到什刹海旁边的恭王府里,一年之后才转移至石驸马大街。我当时被编入到留苏预备部第一班,临出国时,政府给每一个人都量身定做了两大皮箱的服装鞋帽和必备生活用品,以便使得这些学子到了国外可以毫无牵挂地一心读书,不为生活上的事儿操心与分神。国家如此无微不至的关怀,真让我们这些出门在外的留学生深有“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感动。那时候,去苏联留学的各国学生很多,中国留学生的穿戴最为整齐。当时有个笑话,说有一次中国学生走过来时,人们都开玩笑地说:“瞧,部长来了!”

     

        国家不仅在生活上给予我们关怀,还在思想修养、敦品励学、刻苦读书、精忠报国等方面予以殷切的教导。每批学生临出国前,都由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亲自来作送别讲话,那些勉励之词、告诫之语,言之谆谆,期之切切,那许多语重心长的话,让人听了心头火热,感之肺腑,即使过了多少年后的今天,那声音仍然如在耳畔。周总理等领导人每去苏联访问时,总是要抽出一点时间去到一些院校,或者把一部分人召到大使馆里来同他们交谈,问长问短。

     

        而最使人感动的,是毛主席于1957年在莫斯科大学接见中国留学生时的讲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这已成为激励几代青年人的嘱托,在青年人心中燃烧起永不熄灭的圣火。

     

        这一批丹心耿耿的海外学子,虽然身在异乡为异客,但他们的心,都无时无刻不紧紧地结系在祖国母亲的襟怀里。好好读书,学好本领,回来报效祖国,这是他们共同的心声。

     

        中国留学生是以勤奋而著名的,在各国留学生当中经常听到这样的话:“像中国学生那样勤奋。”在图书馆和阅览室里,如果还留有最后一个人的话,那个人一定是中国人。当时,在各个大学生宿舍里都设有名为“红角”的地方,类似于我们今天的书报室加棋牌室,而坐在这里的中国学生不是看杂志便是看报纸,很少有玩棋牌的。勤奋的结果,必然会出好成绩。“天道酬勤”,几乎各个学校里的中国留学生,都是课堂里的尖子和考试榜上的排头兵。

     

        课堂上时常会出现这种情况,苏联老师向几个苏联学生提问都回答不出来时,便转过脸来向中国学生提问,一般来说,中国学生都能够回答出来。如果中国学生也回答不出来时,教师便会耸耸肩头,然后满怀歉意地说:“这个问题一定是我没讲清楚。”在另外一个学校里,一位经常爱在课堂提问的老师,有一次一连提出好几个很难回答的问题,结果是大多数苏联学生都没有能够回答出来,而坐在课堂上的六个中国学生,都不断地举手回答了这些问题。有的苏联同学觉得奇怪,情不自禁地问老师:“为什么中国学生都学得这么好?”老师饶有风趣地回答了这个既好解释而又不好解释的问题,说:“中国有六亿人口,而这里坐着的只有六个学生。”

     

        这些中国学生,正是由于个个立志攻坚克难,刻苦发愤地读书求学,所以毕业时差不多都是全优的成绩(即三四十门功课,门门都是5分),毕业之后,立即响应祖国的召唤,投身于热火朝天的祖国建设。在历代留学生史中,唯有我们这第五代,是没有一人留在国外不归,也没有一个人在毕业后不返回到祖国怀抱为国报效的。

     

        这批留苏学生后来在祖国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中都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像数学俊杰、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谷超豪,国际天文学界曾将新发现的一颗小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像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的总设计师王永志;像设计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版人民币图案的画家罗工柳;像我国第一个《天鹅湖》中白天鹅的表演者、著名舞蹈家白淑湘;像发现微细血管循环作用的医学家修瑞娟。还有其他许许多多在平凡与不平凡岗位上默默作出贡献的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一次讲话中明确地指出:“历史不会忘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大批留学人员远赴苏联、东欧学习,成为我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重要力量。”

     

        是的,历史决不会忘记新中国初期派出国外去留学的第五代,或者说是第六代也可以。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