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1月23日 星期六

    难忘赊小鸭

    作者:常书侦 《光明日报》( 2016年01月23日 03版)

        在广袤的冀中大地,父老乡亲勤劳朴实,乡风厚道,做人处事讲诚信、凭良心。在我儿时的记忆里,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赊小鸭儿了。

        那时候,每逢春暖花开时节,总会看到赊小鸭儿的师傅头戴斗笠,肩挑着扁担,颤悠悠、急匆匆走在乡间的土路上。他的扁担要比村子里挑水担柴的扁担长出许多,扁担的两头挑着两个大大的、扁扁的箩筐。箩筐里面装满了鹅黄色的小鸭子,在阵阵令人微醉的暖风里,撒下一路小鸭子们的“唧唧”声。此时,只见道路两旁油绿的麦苗、金黄的菜花、飞烟的杨柳,呢喃的燕子,荷锄的少女,加上赊小鸭儿师傅晃动的斗笠、吱呀的扁担,绘出一幅可人可心的醉春图。

        赊鸭师傅一进村口,就会用或浑厚或沙哑的嗓音吆喝起来:“赊小鸭儿喽!”数声喊罢,他便在街头寻一宽敞地方,放下扁担,摘掉斗笠,从腰间抽出毛巾擦把汗,然后把两只大箩筐的盖子打开,用长杆烟袋把密密匝匝挤在一起“唧唧”叫着的毛茸茸的小鸭子拨拉几下,让闷了一路的它们透透风。然后,师傅会坐在路边的一块石头上抽袋烟,喘口气。

        就在赊鸭师傅抽烟的时候,听见吆喝声的男女老少便走出家门,围拢过来。那时的我和小伙伴们围蹲在箩筐四周,看可爱好玩的毛茸茸的小鸭子。

        当时让我感到纳闷的是:小鸭儿为什么不自家去孵,而是要去赊?爷爷告诉我,孵小鸭儿要比孵小鸡儿难多了,弄不好,就赔了。因此,孵小鸭儿远不如赊现成的小鸭儿划算。而赊鸭人有专门孵化鸭子的技术,鸭子的品种好,个头也大,又爱生蛋,受到乡亲们的欢迎。再说,乡亲们在春天还没有收成时,手头比较紧巴,这些走街串巷的赊鸭师傅,考虑到乡亲们的难处,都是先赊账,到秋后庄稼收完了再来收账,逐渐就形成了赊小鸭儿的规矩。爷爷还加重语气告诉我:“赊小鸭儿之所以成规矩,关键的是人要讲信用,不要坏了良心。”

        当时人们赊小鸭儿,是为了得到母鸭子,喂养到秋后开始下蛋,好改善生活。因为刚孵化出来的小鸭儿很难分辨公母,买的人有顾虑,怕买到的都是公鸭子白忙活一场,所以双方有个约定,秋后根据成活的鸭子的公母来结账。如果是公鸭子就会分文不取。半路要是鸭子有伤亡,也不作数的。条件这么优惠,前来赊小鸭儿的乡亲自然就会有许多。

        赊鸭人开张了,乡亲们你家挑五只,他家捉八只,很快就把一挑子小鸭儿赊完了。让我感到不解的是,赊鸭师傅根本没有记账,他的小鸭儿赊给谁家了,赊了多少只,没有记录可查的,也没见他问对方姓甚名谁。他的身上和挑子里根本没有笔和账本的。就这样,他挑着沉甸甸的箩筐来了,又挑着空荡荡的箩筐走了,一副很轻松、很放心的样子。

        秋收后的一天,赊鸭师傅来了,这次,他没有挑担子,而是赶着一头毛驴拉的小板车。他在街头唤一声:“赊小鸭儿的结账来喽!”听到吆喝声,乡亲们纷纷用簸箕端着粮食出来还账啦。乡亲们自报家门,介绍自家当初捉了几只小鸭儿,成活了几只,其中几只母鸭,该还多少斤粮食。赊鸭师傅接过粮食,虽然有秤,但他不用,只在手里把粮食掂一掂,就倒进他的大布袋里,说:“好嘞!结了!”乡亲们没有谁家少给粮食,更没有人瞒报母鸭子的成活情况——一切全凭良心哦!

        日月如梭,转眼半个世纪过去了,尽管赊小鸭儿的行当早已消失在岁月深处,但父老乡亲讲究诚信的淳朴民风,如永不消退的春风,依然温暖着我的心房。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