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拜占廷学的发展非常迅速,呈现出稳定而可持续发展的特点。不仅逐步完善了从本科生到博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体系,打造出近百人的研究队伍,充实了我国拜占廷学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基础;而且以持之以恒的研究热情,立足本土,发挥我国史学传统优势,不断取得诸多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根据笔者粗略的调查统计,近五年来我国拜占廷历史研究工作者每年撰写的相关文章多达百余篇,比30年前发表的论文总数多出数倍。截至2015年10月底出版的拜占廷历史与文化方面的中文书籍超过45部,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相关中文书籍的数十倍。这些数字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拜占廷学研究的大发展。
事实上,我国拜占廷研究在30多年前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不仅表现在研究工作所需要的基本史料比较缺乏,可供参考的专著书籍屈指可数,原始文献资料非常罕见,而且当时的研究人员主要掌握英语,语言种类比较单一,即便对相关语言具有初步知识,使用也很不熟练。改革开放以后,这种情况有了根本性的好转,研究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从阅读少数原始史料到全面掌握资料数据库,从简单翻译文献到熟练解读文献,研究的视野更加广阔。尤其是我国拜占廷研究工作者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为理论指导,加强对拜占廷历史的唯物主义解读,积极探讨事关拜占廷帝国上千年历史发展的重大问题,努力提升研究的理论水平,在学科建设的思想方面形成了以物质文明研究为主要倾向的特点,撰写的文章逐步从引进吸收消化外国学术成果逐步向开展真正意义上的研究转化,逐步形成国际拜占廷学界的“中国声音”。
近30年来见诸各类媒体及期刊发表的近千篇相关文章,其中涉及拜占廷物质生活的文章超过半数,而拜占廷经济制度、农业生产、贸易往来、商业活动、日常生活、艺术、城市建筑、装饰设计等课题都得到探讨。最能代表我国拜占廷学发展的几部通史著作也都是从分析拜占廷帝国经济发展和政治制度入手描述其历史的曲折演化,并对拜占廷历史与文化复杂变迁做出唯物史观的系统解读,初步形成了我国学者对拜占廷帝国历史成败得失的完整看法。上述发展既显示出我国拜占廷学者研究兴趣和关注点的多样化,也反映出我国拜占廷研究展示出的历史唯物论特色,构成我国拜占廷研究不同于其他国家的重要特点。
强化拜占廷研究基本史料数据库建设也是我国拜占廷学发展特别重要的方面。近年来在涉及拜占廷学后续发展极为关键的基本图书资料数据库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众所周知,我国拜占廷研究起步较晚,基础性史料建设举步维艰。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和相关学校教育资金投入不断增长,类似《(自前荷马至后拜占廷)希腊原文古籍数据库》(简称TLG)和其他相关教学、研究所需的基本资料数据库不断被购入,加之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有力地支持了我国拜占廷研究基础史料的奠基工作。上述数据库早在1997年即落户南开大学,新世纪初又提升为网络版,现已正式对全国学者开放。
对拜占廷史料的高度关注也引发研究视野的扩展和研究角度的调整,彻底突破了此前我国拜占廷研究只关注土地制度分析和宏观历史叙述的局限性。依据史料说话、尊重历史事实,越来越受到我国拜占廷学者的认可,实证性研究得到加强,一些过去似乎已经有了定论的课题得到重新解读。对比研究和比较研究也普遍受到重视,许多新的研究方法在尝试中获得了新意,以原始史料文本解读为主、以文物、图像和遗址研究为辅的史料观念正在形成。我国学者越来越注重将大量第一手文献和考古成果用于研究工作,一些论文成果已经达到国际拜占廷学界一流水准,涉及的某些问题正逐渐成为国际拜占廷学界的前沿话题。
30年来,我国拜占廷学者充分发挥中国历史研究的本土优势,借鉴中国史、考古学等相邻学科研究的成功经验,对拜占廷历史与文化发展的诸多重大问题进行了系统探讨,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和稳步发展,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首肯。例如在破解拜占廷帝国历史曲折起伏发展的关键性原因和主要因素问题上,我国学者便抓住了被国外学者忽略或一笔带过的“军区制改革”,进而深入探讨拜占廷“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从而在事关拜占廷帝国这个农本国家生死存亡的基本物质生活方面取得了独立见解。我国拜占廷学者取得的带有中国特色的研究成果不仅获得国内多层次奖项,而且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他们多次应邀出席相关国际会议做大会发言,其中有的还于2013年获得经由希腊议会讨论通过、希腊总统卡罗洛斯·帕普利亚斯和前外长迪米特里·阿不拉莫布鲁斯签署颁发的金质勋章。中国拜占廷学研究的进展通过集中展示我国史学发展三十年成就的《中国历史学30年》一书的英文版向世界推介,其取得的多种成果不仅为相邻学科同行所引用,在高校课程建设中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通过普及读物向大众传播。正是基于我国拜占廷研究的良好发展势头和公众对于其他古代文明求知欲的升温,我国拜占廷学者计划在不久的将来,出版发行《拜占廷学评论》专业刊物。
当然,我国拜占廷学发展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同行的注意并加以克服。首先是在研究工作中出现了忽视“宏大叙事”的倾向。尽管具体的个案研究在我国还需要得到进一步加强,但是对关乎拜占廷历史发展的重大问题也需要不断深入探索。如果缺乏对拜占廷历史与文化发展重大且具有核心价值问题的理解,“细碎化”的研究将失去方向,会陷入“为研究而研究”的迷雾,成为“玩古董”式自娱自乐的消遣,也会导致研究缺乏深度。应该提倡在加大对拜占廷历史与文化细节研究的同时,加强对重大问题的思考和探索,以便有利于逐渐形成国际拜占廷学领域的“中国声音”。其次是研究工作的专业化水平与国际拜占廷学的研究水平尚存较大差距。我们急需提高以拜占廷时期希腊语为主、以其他欧洲语言为辅的史料文献解读能力,要从本科生抓起提高多种语言的阅读能力,突破我国多数拜占廷专业人员研究工作语言单一的发展瓶颈。在此基础上,我国拜占廷学者深入分析史料的基本理论和系统知识水平也有待提升。如果在这一方面没有实质性的改善,他们在分析史料过程中常常遇到的“专业术语”障碍就无法克服,对史料的分析理解也便停留在浅层次。最后,在日益频繁的国际学术交流中,我国拜占廷学者还普遍缺乏自信,无论在研究的选题、研究的方法,还是在研究的模式、研究的结论方面,尚不能建立起中国学者的独立话语体系。而这种自信心的养成是与我国拜占廷学研究水平整体提高有密切联系的。
总之,我国拜占廷学发展正处在积极的奠基阶段,与国际同行数百年的拜占廷研究和我国历史研究其他领域的发展史相比,这个新兴学科刚刚起步。但是,正如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实践表明,起步晚也许意味着起点高、进步快,看到不足和差距而奋起直追,扎扎实实提升专业水平,同时突出研究中的中国特色,积极主动地向世界同行发出中国学者的声音,力争在国际拜占廷学发展的潮流中注入东方智慧。有鉴于此,我国拜占廷学者集体合作、联合攻关,在国家社科基金的大力支持下,正在开展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研究,项目的最终成果将是6卷本的《拜占廷帝国通史》。我们相信,只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强化研究的专业化标准,突出拜占廷历史与文化研究的中国特色,持之以恒,不懈努力,就一定能取得更大的发展。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拜占廷历史与文化研究”项目[14ZDB061]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