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一组组文化产业最新数据格外亮眼:2015年,全国电影总票房为440.69亿元,比2014年增长48.7%,创下“十二五”以来最高年度增幅;其中国产影片票房271.36亿元,占总票房的61.58%。2015年,全国游戏产业收入达到1407亿元,同比增长22.9%,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2015年,我国动漫业产值已突破1000亿元……
数据背后,是我国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十二五”时期,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高达20%以上,文化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新引擎。特别是,随着“文化+”趋势的日益鲜明,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的辐射和渗透力正在显现。这也就意味着,文化产业在促进整个国民经济供给侧改革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是推进供给侧改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未来,这样的增长依然有巨大的空间可循,我国文化消费市场规模仍存在超过3万亿元的巨大缺口。在我国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形势下,文化产业强劲的增长势头和逐渐显现的结构性改变,成为新一轮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亮点。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文化创新是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依托和动力源泉。同时,文化产业自身也面临转型升级的新要求。这既是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的内在需要,也是适应文化消费市场新趋势的必然路径。
随着人均收入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文化消费支出逐渐增加,文化消费需求层次不断提高且日益多样化。目前,我国居民人均GDP已跨上7000美元台阶,而我国居民平均文化消费仅占家庭消费的7%左右,相比美国或西欧地区文化消费占家庭消费的30%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今后,提高文化消费水平和质量,是我国扩大内需的重要选择,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从生产者方面来看,要提高文化产品质量,满足消费者通过文化消费体验提高审美、改善知识结构的心理期待,这也正是文化产业提质转型的方向。为此,《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也提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的具体要求,具有指导性意义。
“十三五”时期,促进文化产业提质转型要从如下几方面发力:一是要提升文化产品本身的原创力和吸引力,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要。一项对我国文化消费的调查发现,消费者对于时尚和科技产品的关注度最高。随着科技进步,消费者的文化消费诉求开始从普及型、大众化,向精致型、个性化方向发展。这就意味着,真正满足文化消费需求的不是产品,而是产品质量,能够激发消费者持续文化消费需求的不是供给数量,而是供给质量。
二是要发挥文化产业的辐射和外溢作用,注重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提高相关产业的文化附加值。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历史轨迹来看,“十五”“十一五”时期是文化产业的起步阶段,“十二五”时期是文化产业逐渐形成规模、打造产业园区、整合产业资源的时期,而“十三五”则是中国文化产业进行业态创新和模式创新的新时期,文化产业将进入3.0时代,将以“互联网+”“文化+”为依托,形成一批文化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和增长极,全面提升文化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三是充分发挥资本和市场的作用,推动市场运行机制完善。“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将进入冲刺阶段,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将进入新的时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也要求改变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从过去主要依靠政府指导作用到更多发挥市场的作用,要积极引入社会资本,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要引导社会资本向文化产业领域渗透,激发全社会参与文化创新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并让社会成员共享发展成果,保障市场有序竞争,形成合理的价格机制、高效的资源配置机制、良性循环的市场供求机制,为文化产业提质转型提供更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