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6年01月16日 星期六

    抗战时期高校内迁的历史价值

    作者:中国矿业大学党委书记 邹放鸣 《光明日报》( 2016年01月16日 07版)

        抗战期间,由于日寇的疯狂侵略,当时全国108所高校有17所停止办学、14所仍勉强在敌占区维持,其余70多所先后被迫迁址,踏上了艰难困苦的内迁流亡之路。而高校爱国师生则以此向世人宣示了“誓死不当亡国奴”的决心和信念。这是中国高等教育乃至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罕见的大迁徙,使得中国经过几十年艰难发展形成起来的宝贵教育资源和高等教育文脉得以保存,使得国家经济建设和战后恢复所需的精英人才的培养不致中断,使得高等学校的区域布局更加趋于合理,并促进了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使得先进的科学技术、思想文化在新的时空条件下得以扩散和传播,使得西部地区经济社会长期封闭、发展停滞的状态被打破。总而言之,这是在战时特殊条件下进行的一次大学文化和现代文明艰苦卓绝的长征。

        抗战时期的西北联大以及其后分立的五所大学也是如此。在当时极其艰难困苦的环境条件下,西北联大以及其后分立的五所大学培养出了一大批服务国家建设的杰出人才,分布于全国各地,许多人成为新中国各条战线的奠基者、开拓者、领军人物,乃至中国工程技术界的翘楚,创造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奇迹。

        近现代中国高等教育是当代高等教育的昨天。作为一种历史的存在,西北联合大学和其后分立各校的办学无论从何种角度观照,都是中国高等教育历史上的一个典型案例,使得今人可以将其用作与现实相对照的一面明镜和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前进路标。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