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群星璀璨,硕果累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了全社会的创新潜能,一大批重大创新成果为推动经济转型、提升综合国力、增进民生福祉发挥了重要作用,科技创新为中国经济插上了高飞的翅膀。
科技服务国家大战略
近年来,“一带一路”“中国创造”等国家战略将中国逐步推向世界舞台的中央,而科技成为坚强有力的“助推器”。“从此次的获奖情况来看,科技服务国家战略取得重大进步。”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说。
以此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的京沪高铁工程为例,它建立了我国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技术标准体系,大幅提升了我国重大技术装备水平。更重要的是,以京沪高铁为代表的中国高铁品牌,已成为中国装备“走出去”“一带一路”建设方面的“抢手货”,成为我国“一张亮丽的名片”。
同样获得进步奖特等奖的高效环保芳烃成套技术,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显著提升了我国芳烃生产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实现关键装备“中国创造”,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三个掌握该成套技术的国家。
在其他国家战略中,科技的身影也愈发高大。如获得进步奖一等奖的创新成果“5000万吨级特低渗透—致密油气田勘探开发与重大理论技术创新”项目,历经7年攻关,使我国提前两年实现长庆油田5000万吨目标,建成我国最大的油气生产基地,确保了国家能源安全。此外,获得进步奖一等奖的小分子靶向抗癌药盐酸埃克替尼,填补了国内空白,并打破了国外专利药品的市场垄断,为中国的适用人群创造了更多治疗机会和选择,“健康中国”迈出了更稳健的一步。
科技成果与产业结合更加紧密
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一直困扰科技创新。令人欣喜的是,在此次获奖项目中,很多科技成果与产业结合更加紧密了,“产学研用”(生产、学习、科学研究、实践运用)协同创新项目成效显著。
中国科技大学潘建伟院士及其团队的“多光子纠缠及干涉度量”项目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作为重大原创科学成果,潘建伟团队在广域量子通信和光学量子信息处理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原始创新成果,为我国在新兴的量子信息产业抢占先机,成为领跑者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国际上现有三条LED照明技术路线,分别是蓝宝石、碳化硅和硅衬底GaN基LED技术路线。前两条技术线路的主要贡献者分别获得了日本、美国两国最高科技奖。南昌大学江风益教授带领的研究队伍,创造性地发展了新的LED照明技术路线,以“硅衬底高光效GaN基蓝色发光二极管”项目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本项目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硅衬底LED产业化,近三年直接经济效益11亿元,使我国新技术产品冲破了国外的专利束缚,在市场上形成了强劲的竞争力。”江风益说。
科技让生活更美好
于德泉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致力于中草药化学成分结构鉴定与合成研究。他的团队以“人工麝香研制及其产业化”项目获得了进步奖一等奖。
他告诉记者,麝香属动物源性珍稀中药材,药用价值高,因长期猎麝取香,麝资源严重破坏,而市场上伪劣掺假品蔓延,严重影响中成药质量,必须要研制人工麝香。历经37年,他的团队成功研制了人工麝香并实现了产业化。“据估算,近三年所生产的含人工麝香的中成药和民族药每年惠及病患者超过1亿人次,满足了人民的用药需求。”
李培武和杨瑞馥分别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和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的研究员,他们的项目都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李培武带领团队发明了针对黄曲霉毒素污染检测的技术和装置,破解了农产品黄曲霉毒素现场检测灵敏度低、假阳性率高的难题,有效保障了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农产品生产和消费安全。
“临床检验、食品安全、生物反恐等领域都对即时检测技术有着迫切需求,而现有实验室大型设备或现场快筛试剂都不能同时满足便携、快速、多重和定量的综合要求。”杨瑞馥说:“我们研制了新一代高灵敏性、高稳定性和智能化的检测仪器,具有即时检测能力,产品在医疗、疾控、食品安全等领域广泛应用。”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空调的舒适健康、节能、智能化等提出了更多要求。海尔空调凭借“空调器舒适性智能控制技术研究及产业化”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本报北京1月8日电 本报记者 叶乐峰 陈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