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海拔2623米。在长白山天池北侧山顶一座不到60平方米的简易板房内,摆放着三台电脑,里面记录着每天都在更新的气象数据,也存储了不少照片,有动植物、被冰雪冻住的百叶箱、风向标……景色太美,动物太可爱,这让他们成了摄影爱好者。
“我热爱这片土地,在这里工作更能发现自然与原生态之美。”在山顶驻守了30多年的气象观测员王国祥一边分享关于长白山气候变迁的影像记录,一边深情地说。
1958年,天池气象站在长白山主峰峰顶建站。当时的条件艰苦而简陋,可谓“化雪取水,执火照明”,直至2006年才通电,近几年才开始从山下运水上山。眼下,气象站正在重建,王国祥和同事们暂时在简易板房办公。不过,他们多数时间还是在户外。
在长白山,一年中有半年是结冰期,气温最低可达零下44摄氏度;8级以上的大风天有280多个,最大风速每秒大于40米;能见度小于1000米的雾天有240多个。
“刮风时,只能爬着走,不然很可能被风刮走。风中还夹着雪,只能把头埋在衣领里呼吸。”刘继德1979年上山做气象观测员,当时他也没想到长白山上的风是如此可怕。有时大雪封门,他出去观测得用绳子绑住自己,以防被大风刮走。
在凛冽寒风中坚守了30多年,刘继德和王国祥已经记不清记录、积累了多少气象数据。目前,长白山气象局正在筹建长白山生态气象监测站——这意味着在以后的观测仪里,将出现碳汇通量、负氧离子、云中液态水含量、大气气溶胶、温室气体及梯度风等长白山保护区特有的生态气象数据。他们和科研机构合作,研究了解气候条件及其变化与森林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和机理,为长白山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支持。
长白山是我国东北地区最高的山峰,森林生态系统完整,是欧亚大陆北半部最具代表性的典型自然综合体以及世界少有的“物种基因库”。仅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就有野生植物2806种、野生动物1558种。这些动植物在王国祥和刘继德的相机里频繁出现,他们当然不希望以后只能在照片里看到它们。
每次上下山,王国祥等人都会在山坡一个石碑处停留。35年前,一位名叫隋金堂的气象观测员在大风天气去日照计上取记录了当天太阳辐射数据的测纸,谁知这张日照纸不小心被风刮走,隋金堂在追赶时被大风卷到山下,不幸殉职。王国祥和刘继德站在石碑前深深地鞠了一躬。在他们略显弯曲的脊背后,是天池气象站即将落成的新家。房子外层裹着一层一公分厚的钢板,窗户则是三层玻璃,最外一层是钢化玻璃,可以遮挡烈风中的石子儿。
但王国祥感受不到新家的温暖和安全了。今年1月,他将退休,结束自己在长白山上30多年的守候。“如果能重新选择,我依然愿意留在这里。”瑟瑟寒风中,这句话传递的却是一股热忱,是对气象工作、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眷恋。(本报记者 陈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