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无公正,便谈不上比赛。近日,《光明日报》报道了四川省阿坝州小金县摄影大赛评奖引发争议,来自主办、承办单位的3位主要领导获得了包括一、二、三等奖在内的19个奖项,另有多名无法核实具体身份的参赛者也重复获得多个奖项。有参赛者质疑“比赛太歪了”。但很快,当地相关部门便给出了回应,称比赛流程公正,获奖个人与所在单位“没有关系”。(相关报道见1月7日4版)
这样的回应,不能证明也不能证伪,也不见得有多大意义。在一个单位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还是规则制定者的环境里,怎么圆场都是可以的。正像比赛举办的时候外界无法监督一样,事后的强词夺理,公众也只能听着,即便一肚子怀疑又能如何?
倘若这是一个商业比赛,闹剧收场也就算了。但这是一个动用财政经费的比赛,与当地每一个纳税人都息息相关,恐怕还是得深究一下。据报道,举办此次大赛共计花费70万元,其中50万元为财政资金。一等奖奖金为5万元、二等奖2万元、三等奖1万元,手机类作品一等奖6000元,奖金共计30万元。且不说其他奖项有无猫腻,单是领导所获的19个奖,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外界质疑的是,领导拍出的景色,真的就更美吗?这笔奖金是不是一次变相的利益输送?要知道,有不少落马官员的“雅好”就是摄影、书法,打着切磋、交流的旗号,私底下进行着贪腐的勾当,这早已是被翻拍无数遍的戏码。
倘若真是如此,那今天再现这种手法可就太“粗糙”了,让奖项如此集中在少数领导身上,又光明正大地公布出来,这是需要一点“勇气”的。或许就如主办方所说,对参赛者没有要求,即便领导也有权利参赛。但瓜田李下的敏感还是要有的,主办方有所回避的规则还是要尊重的,倘若这些做不到,那么比赛的公正性也就谈不上了。
接下来,公众更关心的是这场比赛会如何收场呢?这笔奖金是不明不白地发出去了,还是畏畏缩缩地收回来了?现在,媒体的监督也到位了,主办方也解释了,接下来,恐怕得纪检部门等单位出面了。有关财政经费的事,只是舆论的围攻还不够,还得算出一笔明白账。主办方喊破了嗓子,也未见得有多好的效果。倘若真的问心无愧,是舆论的误解,那么由一个第三方机构来查个透彻,给个明白话,对“受委屈”的主办方和“想不通”的公众来说,都是一件好事。
对于一次面向公众的摄影比赛来说,自然是重在参与,获奖与否并不需要太多纠结;但对于宝贵的财政经费来说,一笔一项、一毫一厘都应当是细致严格、容不得任何马虎的。